【面面觀·五線譜與簡譜】
學校音樂教育應該用五線譜還是簡譜?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簡譜和五線譜作一個簡單分析。簡譜以首調唱名法為基礎,而五線譜以固定調唱名法為基礎。簡譜的唱法是音名遊移,唱名可以不變;而五線譜則是唱名與音名必須統一。
從目前情況看,簡譜在中國比較普及。我們知道,中國傳統音樂喜用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因為五聲音階內沒有半音關係。後來,七聲音階(“1、2、3、4、5、6、7”即“do、re、mi、fa、sol、la、xi”)傳入我國後,也僅僅存在兩個半音關係(3與4、7與1),此時國人尚能接受。而使用五線譜,必須接受十二個半音排列調性關係,這顯得難度更大。如果沒有鋼琴等鍵盤樂器的輔助,五線譜幾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此外,在聲樂音樂中,比如民歌、戲曲,沒有確定的調性概念,基本是根據個人的條件,怎麼舒服怎麼演唱。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確定的音高與調性,也就沒辦法使用絕對音高的五線譜。而在器樂演奏中,雖然有了律的限制,但是在實際的演奏中幾乎所有中國樂器都採用首調記譜法,用簡譜最方便。
五線譜是標記音高和位置的一種記譜法,要求其音高和唱名必須統一。這就需要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五線譜的使用者必須具有固定音高的辨別能力。而固定音高辨別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基礎,比如長期演奏鋼琴、和聲樂器,或者學習視唱練耳等。大多數孩子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另外,中國音樂的表達形式與西方音樂也有很大差別。西方音樂強調確定性,中國音樂突出非確定性。比如西方的小提琴有指板,按弦以後把弦固定在手指與指板之間以保證音的確定性。而中國的二胡,弦有一個很大的移動空間,這就增加了樂器演奏的非確定性。再如中國的古箏,在右手彈奏後,左手可以按出小三度的音程幅度。而西方的豎琴彈了一個音以後,碰到就會戛然而止。還有我們的竹笛可以抹、滑、打,西方的長笛因為有鍵子,在靈活性和非確定性方面就比較弱。我們的嗩吶可以吹《百鳥朝鳳》,西方的小號就完全吹不了。這些或許也是絕大多數中國民族音樂表演者對簡譜情有獨鍾的原因。
其實,讓孩子們學習五線譜、看懂五線譜,並不是很難的事。筆者長期在大中小學校擔任學生樂團的指導老師,也曾在小學教孩子們學習五線譜,他們一般兩三個月就能學會。但是在演奏過程中,孩子們使用的仍然是首調的概念,而非固定音高的概念。即使在職業民族音樂演奏團體,他們能夠熟練使用五線譜,但是在實際聽覺上仍然是首調唱名法,能夠真正産生固定音高的,少之又少。所以,現實中很多人即便學會了五線譜,在對應的處理上也是兩張皮,不能有效地統一在五線譜的固定音高和固定唱法上。
究其原因,許多音樂家忽略了一個問題,世界音樂其實是存在不同體系的。中國傳統音樂使用的音樂體系,其表達方式是以非確定性為主的,而西方音樂體系,主要是多聲部音樂,以確定性為音樂表達的主要模式。不同音樂體系選擇簡譜還是五線譜都有其內在原因。我們學習任何外來文化,都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改造和提升本土文化,均應以符合國情為首要條件。
比方説,在西方調性概念傳入我國之前,民歌以及戲曲唱腔並沒有特別確切的調性。演員只是根據嗓子去設定唱腔的高低,稱為調門。可以設想,如果讓他們用五線譜去唱《走西口》《蘇三起解》,無疑是用最複雜的工具做最簡單的事情,會出現很滑稽的現象。
音樂教育和音樂演奏分兩個層面,一是職業音樂院校、音樂演奏團體、音樂表演團體;二是非職業音樂演奏團體、音樂表演團體。從目前情況看,職業樂團通常使用五線譜演奏,絕大多數非職業民族樂團仍然使用的是簡譜。甚至還有很多人連簡譜也不認識。
總之,推廣五線譜是一個美好願望。但是,美好願望必須建立在中國文化、中國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之上。我們要對整個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提高中國音樂教育水準的辦法。目前來説,簡譜和五線譜的平行教育在中國還是必要的。
(作者:楊春林,係東方歌舞團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