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演奏會《吹土為聲》河北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本報實習記者王偉傑
11月15日,在河北雄安郊野公園滄州廳內,一場融合了民樂、戲劇、詩詞、繪畫與舞蹈等藝術元素的新形態戲劇民樂演奏會《吹土為聲》精彩上演。此次活動由河北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宣傳網信局、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影視係師生進行表演。演出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藝術體驗。
演出現場,塤、笛、二胡、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與電聲樂器組合,以“民族樂器——塤的傳承與創新”為主線,演奏了9個曲目;以“民族文化根脈延續”為主題,進行情景講述、戲劇演繹、場景舞蹈、繪畫展示、詩詞誦讀等,以時空對話的方式與樂器演奏板塊串聯,讓觀眾在沉浸式氛圍中領略民族音樂的歷史底蘊和魅力。
“與傳統民樂演奏會不同,我們創新融合戲劇元素,在編排上力求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其中,民樂演奏不再局限于單純的音樂表演,而是與國畫、詩詞等元素相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吹土為聲》總導演、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影視係副教授趙建偉介紹,塤作為民族樂器之一,在本次演出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演出團隊還特邀河北省詩詞協會對外交流中心組織專家進行指導,巧妙地融入許多關於塤的詩詞曲賦,以時空對話的方式進行呈現。例如“孔子與萇弘論樂”等內容,展示了民族樂器的文化情感和歷史傳承。
“觀賞完這場兼具藝術性和科普性的演出後,我深切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了民族樂器的發展歷程。現場效果美輪美奐,令人陶醉。”觀眾馬先生説。許多觀眾和馬先生有類似的感受,表示不僅欣賞了美妙的音樂,還感受到詩詞的韻味和民族樂器的獨特韻律。
本次演出的民樂演奏通過曲目的順序編排和音樂的起伏變化,呈現出整臺節目的情感表達。演出的導賞部分也進行了創新,將由主持人敘述孔子對某種樂器的鍾愛改為通過舞蹈、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來展現,不僅更直觀地建立起曲目間的關聯,也使得整個演出氛圍更加生動有趣。“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民族音樂的故事,是讓傳統藝術綻放新活力的關鍵。”青年塤笛演奏家劉三虎説。
科技手段的運用也是演出的亮點之一。當演員飾演的孔子形象登臺時,高清LED顯示屏展示的唯美圖像、文物畫面及出土碑文等,配以舞臺上下瀰漫著的乾冰煙霧,將觀眾帶入一個如夢似幻的仙境,以具有視覺衝擊的呈現方式將內容生動地展現給觀眾。
作為演藝新空間實驗創排劇目,《吹土為聲》是首部在雄安新區展示的新形態戲劇民樂演奏會。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團委書記張安介紹,《吹土為聲》是文化和旅遊部2023年提質培優創新行動“學生實踐引領計劃”《以專業實踐助力雄安新區文化場域構建》項目活動的內容之一。該校師生深入挖掘相關歷史文化背景,力求打破藝術門類和參演單位的界限,探尋民樂演奏更廣闊的表達。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蔣國新介紹,除了此次民樂演奏會,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還舉辦了“你好,雄安!”城市形象主題設計展、《築夢雄安》原創民族交響樂等創、排、演、展、服實踐活動,結合專業特色,為地區文化場域構建和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