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連演7場音樂會,2天的國際論壇以理論研究助推藝術生産……12月3日至8日,2024北京傳統音樂節迎來高潮。北京傳統音樂節今年6月在中國音樂學院啟動,此後幾個月共舉辦20多場工作坊和中國音樂(民族器樂)展演等,為首都觀眾帶來一場文明互鑒、美美與共的音樂盛會。
承繼之光音樂會演出現場,宋飛(右一)與音樂學子同臺。
龔琳娜在盛世華章音樂會上。
名家名團綻放光彩
最近一週,京華大地奏響了傳統音樂的華章,從中央歌劇院到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再到北京音樂廳,7場形式不同、內容鮮活的音樂會相繼上演。
7場以傳統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會中,既有陜北民歌唱響“黃土地上的交響”,也有崑曲《牡丹亭》音樂導賞與演出;既有帶領孩子走進藝術大門的“帶你賞國樂”,也有世界各地藝術團體帶來的當地傳統音樂精粹,還有氣勢恢宏的民族管弦樂奏響經典樂章。
名家名團在北京傳統音樂節中綻放耀眼光彩。葉聰、劉沙、李心草等著名指揮家,趙家珍、宋飛、張維良、趙聰、王中山等國樂大師,龔琳娜等著名歌唱家相繼登臺。中國歌劇舞劇院、北方崑曲劇院、中央民族歌舞團、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延邊大學等演出團體及院校一展風采。還有來自美國的“藝語”世界音樂小組、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傳統音樂小組、葡萄牙的法朵組合、俄羅斯的奧西波夫獨奏家五重奏等團體,帶來各自民族的音樂小調、民間歌曲,實屬難得一見。
藝術院校發揮優勢
2024北京傳統音樂節由中國音樂學院聯合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音樂家協會共同策劃主辦,集學術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是該音樂節的理念。“作為一個由專業音樂院校策劃舉辦的音樂節,我們希望它為觀眾呈現深厚學術理念的舞臺實踐。”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黃虎説。
以音樂節系列音樂會的開幕演出盛世華章音樂會為例,崑曲《牡丹亭·遊園》、民族管弦樂《大宅門》、熱鬧歡快的《鬧元宵》相繼上演。“普通觀眾覺得動聽,內行人聽了也能明白,我們把中國音樂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音樂會的理論支撐。”黃虎介紹,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代表的是河南箏派,延邊大學樂手帶來朝鮮族音樂,中央民族歌舞團樂手演奏的馬頭琴表現內蒙古草原景象,“一場音樂會就是一幅袖珍版的中國音樂地圖。”
傳統音樂教育重在傳承。在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承繼之光”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院校、在今年8月至11月舉辦的中國音樂(民族器樂)展演中脫穎而出的學子,與宋飛、李光陸、趙家珍、趙聰、張維良等10位國樂大師同臺演奏。胡琴演奏家宋飛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培養人才的平臺,希望它能夠持續舉辦,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北京傳統音樂節,讓傳統音樂不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中國音樂(民族器樂)展演,目的是把中國音樂做出品牌,為中國音樂人才搭建平臺。”黃虎説,在國潮國樂蔚然成風的當下,中國音樂學院要立足北京、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舉辦展演與音樂節,我們是站在中國的音樂學院的立場,而不是站在中國音樂學院的立場,這是首都頂尖藝術院校的責任。”
傳統音樂融入生活
12月7日、8日,2024傳統音樂節的重要活動之國際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國內外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音樂學者齊聚一堂,討論傳統音樂研究新定位。這不是一次坐而論道的理論思辨會,而是一場理論研究服務於藝術生産的名家盛會。
論壇期間,龔琳娜熱情洋溢地講起自己用民歌和年輕人互動的經歷。“現在的觀眾絕不是只坐在台下聽你高高在上地歌唱,我們在臺上也不是表演和炫耀,而是讓歌聲深入人心。”龔琳娜説,她嘗試在音樂會現場教觀眾唱民歌,適當改動民歌的歌詞,讓觀眾成為參與者,讓他們為家鄉的民歌感到由衷自豪,這樣民歌才能響徹華夏大地。
讓傳統音樂走入當下生活,碰撞出藝術的火花,也是從業者共同的願望。本屆音樂節期間,20余場藝術家工作坊、講座、大師班舉辦。肚裏“裝”著2000多首陜北民歌的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李興池,用一首首接地氣的陜北民歌,帶來黃土高原鮮活的藝術氣息。來自坦尚尼亞、墨西哥、葡萄牙等國的藝術家則以樂會友,與中國師生熱情交流,來一次盡興的音樂和鳴。
“中國傳統音樂發展到今天,不僅要處理好傳統與當代的關係,講好中國故事,還要與世界交流,實現文明互鑒。”黃虎説,未來,北京傳統音樂節希望讓世界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在北京聚會,用強大的學術支撐為首都觀眾帶來更多好聽、好看的演出,豐富“演藝之都”演出品類,擦亮“大戲看北京”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