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用好戲曲發展的輔助扶持之力

發佈時間:2024-12-06 13:25:55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


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內功的精進,還需要用好輔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實現新時代戲曲發展新動能的轉換。

戲曲發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場等外在力量,與戲曲自身厚重的藝術魅力相結合,相輔相成、合作共贏,從而不斷為戲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戲曲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兼具多重屬性,它既是傳承千年的民族瑰寶,又是弦歌不斷的舞臺藝術。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內功的精進,還需要用好輔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實現新時代戲曲發展新動能的轉換。

善用政策之力。戲曲的保護傳承離不開政策的支援,對於戲曲發展而言,要善用政策之力。需要從大處著眼,戲曲發展要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充分發揮戲曲在道德教育、文化傳承、審美涵養和價值觀塑造等方面的優勢,放大其在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功用,將戲曲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文化建設緊密結合。需要從小處著手,要細化戲曲保護政策。因為戲曲劇種種類繁多,除面臨共性的生存挑戰外,還有不同劇種自身的個性化保護需求,目前不少地方已出臺相應政策,但很多劇種缺乏專項保護,一些戲曲政策制定存在起步較晚、標準較寬、執行較差等問題,尤其是針對新出現的非遺類侵權懲處、智慧財産權界定、成果轉化、鑒定估值等問題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因此,要不斷推進戲曲保護法治化、制度化和規範化建設,從頂層設計層面為戲曲發展保駕護航。

巧用科技之力。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革新,新媒體平臺異軍突起,以其交互性、即時性、開放性等傳播特性,革新文化傳播範式、重塑大眾文化娛樂,憑藉指尖輕點,短視頻、線上遊戲、網路劇集等海量娛樂內容紛至遝來,契合現代快節奏生活情境下人們對即時消遣、高效休閒的迫切訴求,在為傳統戲曲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戲曲與新媒體的結合提供機遇。據某短視頻平臺2024年的非遺數據報告,該平臺平均每天有5.3萬場非遺直播,其中打賞最高“TOP5”演藝類非遺,戲曲就佔了3位(黃梅戲、越劇、豫劇),並且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個稀有劇種“天下第一團”入駐該平臺,過去一年帶來了871場稀有劇種直播,吸引了498萬網友觀看。戲曲還要以數字化為其傳播賦能,在這方面,除了探索自身發展渠道,還可以借鑒其他舞臺藝術門類和院團的成功經驗。如2023年中國國家話劇院發佈的“CNT現場”,實現了把劇場“搬”到線上,觀眾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自主視角的切換,感受現場全景式的“包裹感”,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此外,戲曲還可運用數字技術對劇種劇本、音樂唱腔、舞臺影像等海量資料進行系統整合、分類存儲與精細標注;也可對接專業機構,通過定期推文、短視頻分享、直播互動等方式,推送演出資訊、創作花絮以及演員故事等內容,培育忠實粉絲社群;也可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進行數字孿生,增強非遺互動式體驗與沉浸式觀看效果,促進戲曲大眾化傳播與裂變傳播。

活用跨界之力。當傳統與現代碰撞、文化與創意結合,跨界合作能夠激發奇妙的化學反應,賦予傳統戲曲多種“打開方式”。戲曲與流行歌曲結合較多。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説唱臉譜》就是戲歌,“藍臉的竇爾敦盜禦馬”一段既借鑒了京劇的板式,又帶有流行歌曲的特點,旋律朗朗上口,成為廣為流傳的作品。如借用京劇《蘇三起解》原調、模倣旦角唱腔、融入説唱等元素的《Susan説》,以及充滿中國元素、京腔味道的《霍元甲》《刀馬旦》等,這些歌曲早在21世紀初就已受到歡迎。再如近些年的《武家坡》等戲歌,同樣吸引了一眾年輕粉絲。戲曲與舞蹈的融合則在肢體語言表達上相互借鑒,豐富了兩者表演的形式與內涵。而戲曲與影視的聯姻,是通過電影、電視劇等大眾傳媒形式,將戲曲故事進行重新演繹和傳播,把戲曲推向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在傳統戲曲中融入新藝術語言,這不僅打破了傳統戲曲的演出邊界,更是豐富了戲曲的藝術表達形式,“戲曲+綜藝”“戲曲+手遊”“戲曲+微短劇”等新形式不斷涌現,在實現跨媒介融合式表達的同時,也孕育了傳統戲曲的創造與新生,塑造新型美學風格與價值追求,彰顯出傳統戲曲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轉型與創新探索。

多用市場助力。實現戲曲的良性迴圈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市場助力。戲曲既是藝術也是商品,要想長久發展,就一定要探索産業化之路,打造産業閉環,構建變現機制。一方面可探索戲曲與文旅融合路徑,豐富戲曲旅遊業態,推動條件成熟的戲曲項目打造文化旅遊産業園。另一方面可以豐富戲曲産品供給,如通過數字建模、虛擬現實、3D列印、3D掃描、動態捕捉等,開發戲曲周邊、劇種IP,探索戲曲知識付費、戲曲品牌設計,將戲曲周邊線上銷售和線下觀劇體驗相結合,線上傳播渠道與銷售渠道相融通。如2022年,“戲古潮新”系列戲曲數字藝術藏品發佈,邀請名家演繹京劇《貴妃醉酒》、豫劇《花木蘭》、婺劇《白蛇·斷橋》等片段,拓展了數字藝術的新業態。

總的來説,戲曲發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場等外在力量,與戲曲自身厚重的藝術魅力相結合,相輔相成、合作共贏,從而不斷為戲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楊志敏)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