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應妮)北京市老舍研究會組織排演的三幕小劇場話劇《茶館》,日前在南陽共用劇場首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場由四十位志同道合的戲劇愛好者義務參與的演出。
一群老北京人,再現了百年前北平城動蕩年代裏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關係。沒有專業的演技,沒有華麗的舞美和精緻的服裝,他們以最樸實的方式,呈現出真實而動人的舞臺效果。實際上,這臺《茶館》的演員們努力模倣北京人藝的表演風格,但由於演技限制,反而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鮮活感。這種因生澀而産生的真實,賦予了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正是這種真摯的情感投入,使得這場演出具有獨特的魅力。
小劇場話劇《茶館》劇照。趙紅帆供圖
舞臺上,這些業餘演員不只是在背臺詞、走位,更像是在重溫自己熟悉的生活片段。67歲的張立昌飾演王利發,他對老字號企業的經營之道有著切身體會;61歲的孟宇明扮演常四爺,這位既是企業高管又是畫家的演員,將文人的氣質自然融入角色;65歲的任永安和64歲的李克威,他們飾演的劉麻子和唐鐵嘴,仿佛就是從老北京的街巷中走出來的市井人物。
舞臺美術的處理也耐人尋味。在昏黃的燈光下,簡單的剪紙背景與木質傢具相得益彰,營造出濃郁的老北京氛圍。導演方義用他多年的燈光設計經驗,巧妙地運用最簡單的元素:背景僅用噴墨列印的剪紙樣式營造老北京茶館的意境,泛著油布般的黃色質感,配上樸素的木桌木凳,反而讓整個空間充滿了年代感。
演出的獨特之處,源於導演的藝術背景。畢業于北京人藝1984屆舞美學員班,方義在人藝舞臺上辛勤耕耘了近四十年,從一名普通的燈光師成長為國家一級燈光設計師,親歷了林兆華、李六乙等藝術家執導的一部部經典劇目,見證了北京人藝“演什麼像什麼”“戲比天大”的藝術傳統如何代代相傳。方義對舞臺藝術的深刻理解,也為這部《茶館》注入了純正的人藝味兒。
導演方義正在説戲。趙紅帆供圖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趙紅帆看來,這臺戲最珍貴的,是演員們用最本真的狀態還原了一個時代。當一個茶客隨意擦了擦嘴,當一個跑堂兒自然地彎腰添茶,當幾個食客不經意間的閒聊,這種未經雕琢的表演最能打動人心。他們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生活”角色——到了一定年紀,經歷過生活的沉澱,站在舞臺上自然會散發出獨特的光彩。“生活的沉澱比技巧更重要,真情的投入勝過刻意的表演,這正是這臺《茶館》給予我們最珍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