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校訪談

桂林與中央戲劇學院的“戲劇春秋”

發佈時間:2024-12-06 13:21:18 丨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丨 責任編輯:


10月26日,在廣西省立藝術館,首屆歐陽予倩戲劇獎最佳劇目獎的獲獎代表在領獎後合影。均為新華社記者金皓原攝

10月26日,在廣西省立藝術館,演員表演舞蹈《碑林有韻》。

10月26日,在廣西省立藝術館,演員表演話劇《戲劇春秋》。

郝戎

2024年是“西南劇展”舉辦80週年。11月3日,歷時9天的第三屆桂林藝術節圓滿落下帷幕。本屆桂林藝術節在以戲劇為主體的基礎上,增加了音樂和美術板塊,邀請了6個國家的數百名藝術工作者,帶來了《戲劇春秋》等18個劇目48場演出,在桂林的山水之間,演繹了一場場精彩的故事。第三屆桂林藝術節以“回望與前行”為主題,在回顧戲劇先輩80年前感人故事的同時,堅持賡續戲劇先賢遺志,傳承文藝報國使命,奏響一曲曲新時代的壯麗讚歌。

回望前行

致敬戲劇先輩,傳承文藝使命

桂林是享譽世界的國際旅遊名城,也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誕生於2022年的桂林藝術節,轉眼已走過3年的歷程。在此過程中,作為藝術節的主辦方和發起人之一,中央戲劇學院和桂林這座“戲劇之城”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説起桂林藝術節與中戲的故事,又不由得讓人回望起80年前“西南劇展”的那段光輝歲月。

1944年2月至5月,歐陽予倩、田漢與熊佛西等人在桂林發起“西南劇展”活動,用戲劇宣傳抗戰,鼓舞軍民鬥志。3個月內數十家文藝團隊近千人演出170余場,盛況空前,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抗日士氣,充分展示了中國戲劇人的愛國擔當。“西南劇展”不僅開創了中國現代戲劇之先河,成為現代戲劇史上的空前盛舉,也書寫了桂林“抗戰文化城”的光輝史詩,使得桂林一舉成為“戲劇之城”。新中國成立後,歐陽予倩成為中央戲劇學院的第一任院長,這也讓桂林與中央戲劇學院有了深厚的歷史淵源。

在2023年10月第二屆桂林藝術節閉幕式上,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徐永勝表示,歐陽予倩老院長舉辦“西南劇展”開展戲劇運動,為中國戲劇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戲劇與時代共振的優良傳統,推動戲劇文化繁榮發展,中央戲劇學院特設立“歐陽予倩戲劇獎”,並希望通過設立該獎,讓以歐陽予倩為代表的戲劇前輩的精神在新時代“熠熠閃光”,讓戲劇肩負起賡續中華文脈的神聖使命,用戲劇溝通古今、聯通世界,為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10月26日,第三屆桂林藝術節在由歐陽予倩老院長創建的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盛大開幕,用新時代的藝術盛會向“西南劇展”致敬。開幕式上,首屆“歐陽予倩戲劇獎”正式揭曉,並進行了首次頒獎,最終評選出最佳劇目獎2個,創作單項獎4個,分別為最佳編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演出設計獎。“歐陽予倩戲劇獎”的設立,不只是對青年戲劇工作者的鼓勵與肯定,更將為中國戲劇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開幕式安排了一個特別環節——《傳承》。借助於AI技術,中戲師生在舞臺現場和學院首任院長歐陽予倩進行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對話。當舞臺螢幕上出現歐陽予倩聲情並茂的影像並向當代的戲劇人發出深情的問候時,現場觀眾無不熱淚盈眶。“戲劇的光芒永不熄滅”,這既是老院長的深切希望,更是他對當下中國戲劇人的殷殷囑託。

開幕式後,中戲師生團隊帶來的開幕大戲《戲劇春秋》震撼上演。這部由夏衍、宋之的、于伶擔任編劇,新中國劇社排演的《戲劇春秋》,曾經在80年前作為“西南劇展”的壓軸大戲,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盛舉”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如今,中戲師生懷著深深的敬意,重新把它搬上舞臺,並以開幕大戲的方式致敬戲劇先賢,以精湛的演技和滿腔的熱血,深刻詮釋了一代戲劇人的理想,生動演繹了中國戲劇之光生生不息的希望。

不僅如此,在本屆桂林藝術節期間,為了紀念先輩們的抗戰精神,中戲的師生團隊還在漓江上成功舉辦了3場“歷史的顯影——致敬西南劇展80週年特定場地影像展演”。通過現代光影技術手段,數十張西南劇展時期的珍貴劇照、文獻被投射在漓江水面上。夜幕之下,戲劇先輩們的影像在水面上一一浮現並隨著江水流動,倣若從歷史的歲月中走來,流過今天,去向未來。展演最後,一位青年高舉紅旗駕一葉輕舟翩然而過,象徵著“西南劇展”的偉大精神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11月3日,在本屆桂林藝術節的閉幕式上,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文旅廳黨組書記韓流在發言中表示,桂林藝術節的成功舉辦“首先感謝歐陽予倩先生和西南劇展,這是桂林藝術節的根。有了根,桂林藝術節雖然年輕但絕不幼稚、絕不浮華”。根深則葉茂,正是因為有了歐陽予倩等戲劇先輩們當年在桂林栽下的戲劇之根,才有了今天桂林藝術節的茁壯成長。如今,回望歷史,是為了不忘來時路,也是為了未來更好地前行。80年過去了,來自中戲的師生們,秉承歐陽予倩老院長的遺志,和數百名國內外的藝術工作者一道,以戲劇之名,以藝術為媒,在桂林的山水天地之間,精心打造了又一場文化盛宴,讓山水與文化共舞,讓藝術與人文交響,讓戲劇之光指引我們不斷前行。

就像夏衍先生1943年在《戲劇春秋》的獻詞裏所書:“獻給一個人,獻給一群人,獻給支撐著的,獻給倒下來的;我們歌,我們哭,我們‘春秋’我們的賢者。”80年來,一代代戲劇人秉承先輩遺志,不忘初心使命,努力踐行文藝報國的責任擔當。正如歐陽予倩外孫、田漢之孫歐陽維先生在觀看完《戲劇春秋》之後所説:“戲劇春秋還在繼續著,我想前輩們一定會感知,在他們的身後,在省立藝術館,在中華大地的舞臺上,陸大哥(戲劇家陸憲揆)們仍然在前行。在他們的身後,還有萬千更篤實堅貞的戲劇戰士,‘在係著我們的腳,在扶著我們的肩,在抬著我們向上,在推著我們向前’。”

相互成就

中戲與桂林在創新中實現美美與共

如果説山水是桂林的名片,那麼文化則是桂林的底蘊。作為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城市,桂林因其燦爛的文化遺産和豐富的文化傳統,被國務院列為歷史文化名城。而在桂林的歷史文化中,尤為值得銘記的就是“抗戰文化”。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桂林的文化抗戰運動轟轟烈烈,聚集在這裡的文藝界進步人士克服重重艱辛,以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到“文藝救國”的戰鬥當中,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舉辦了眾多文化活動,在桂林匯聚了抗日救亡的文化骨幹力量,創造出了一個融匯于桂林山水間的“文化奇跡”,使得桂林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文化城”和“戲劇之城”。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中央戲劇學院是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確定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在延安創辦的魯迅藝術學院。1949年11月4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1950年4月2日,中央戲劇學院召開成立大會。首任院長歐陽予倩是中國戲劇的現代形象,在戲劇編導、戲劇教育、電影創作、戲曲改革、舞蹈研究及社會活動領域有顯著成就,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建院以來,中央戲劇學院培養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戲劇影視人才,創作了大量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典劇目和優秀影視作品,産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學院秉持“求真、創造、至美”的校訓,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改革創新,心懷“國之大者”,勇擔時代重任,努力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中戲力量。

2022年7月,中戲師生前往桂林,尋訪歐陽予倩老院長在桂林工作和生活的舊跡並收集“西南劇展”的史料。作為桂林藝術節的首倡者和創辦者,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來自中戲的專業團隊經過持續探討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將桂林藝術節打造成以戲劇為主體,包含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的“戲劇+”藝術節的設想。在籌劃創辦桂林藝術節的過程中,來自中戲的專業支援、智力支援和人才支援發揮了關鍵作用。中戲的專業團隊、強大的師資以及豐富的藝術資源為桂林帶來了文化的新鮮血液,桂林也為中戲師生的藝術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天地。這既是桂林在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世界級文化旅遊城市方面的重要舉措,也是中戲在推動師生藝術實踐和服務國家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之舉。

2022年12月,首屆桂林藝術節通過戲劇展演、街區巡遊、音樂現場、沙龍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凝聚桂林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強大文化力量。同時,中央戲劇學院還和桂林藝術節組委會共同發起了“全球華語青年戲劇導演英才計劃”,以挖掘更多、更優秀的華語青年戲劇導演,這不僅體現了桂林藝術節將青年作為最重要的目標群體的鮮明特色,也展現了中央戲劇學院在自治區和桂林市支援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培養高層次拔尖人才的開拓精神。

2023年第二屆桂林藝術節為了更好地展現“共生”主題,組委會創造性地設立了“學術論壇”“世界戲劇教育聯盟WTEA”“兒童親子”等7大板塊,充分展現了中戲和桂林在創新方面的集體智慧。2024年第三屆桂林藝術節堅持以戲劇為主體,同時擴展到戲劇、音樂、美術三大藝術門類。三大藝術門類在桂林藝術節上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既充分展現了藝術與生態的完美結合,也進一步展現了藝術節持續創新的“戲劇+”樣態,可謂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3年來,桂林藝術節堅持將桂林的山水之美與藝術的人文之美結合起來,達到藝術節與美育的“共融共生”。在藝術節創辦過程中,中戲除了舉辦藝術大講堂、學術論壇之外,還堅持將美育通過戲劇教育公益行等活動有機地融入到藝術節中去。2023年第二屆桂林藝術節期間,來自中戲的研究生實踐團,走進桂林中小學開展戲劇美育公益行活動。在5天的時間內,師生們走進10個縣區的10所中小學,為近萬名學生帶去精心準備的戲劇演出和戲劇課堂,帶領他們親身體會戲劇藝術的魅力。2024年第三屆桂林藝術節期間,中戲師生除了舉辦“戲聚週末——親子戲劇公益營”之外,還帶著專門為桂林打造的兒童音樂偶劇《小鯉魚大冒險·靈渠奇遇》,先後走進靈渠博物院以及榕湖小學等10所學校,通過戲劇演出和戲劇課堂的方式,在桂林的中小學課堂和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下美育的種子。

美育是人的內在需要。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教育形式,戲劇在發揮美育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正如戲劇學者董健所言:“在所有的藝術門類裏,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戲劇通過生動地演繹多姿多樣的人生故事,對於青少年來説既是一種道德教育,更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教育。通過將戲劇教育和美育有機地融入到藝術節當中,中央戲劇學院持續推進自身的美育資源與桂林的大美河山交融互補、美美與共。

人民至上

為民族而書寫,為人民而創作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文藝工作者以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其中,戲劇藝術在民族盛衰、國家興亡的重大時刻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以與時俱進的群眾性、人民性,始終與人民的情感緊密相連,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

眾所週知,誕生於抗戰烽火中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曾經排演了《白毛女》《兄妹開荒》等一系列反映抗戰時期人民生活的文藝作品,並因為作品深刻的人民性而廣受讚譽,成為百年來中國文藝作品中的經典。作為從延安魯藝走來的中央戲劇學院,始終堅持戲劇藝術的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辦教育的辦學理念。學院成立70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戲劇影視優秀人才。其中,2019年郭蘭英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2021年藍天野被授予“七一勳章”,2024年田華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像郭蘭英、藍天野、田華這樣的一大批藝術家,矢志不渝地踐行著中央戲劇學院的辦學方向和宗旨——到人民中去,為人民抒情。

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塑造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角色,呈現“最新最美”的中國形象,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創辦桂林藝術節的過程中,中央戲劇學院和桂林市堅持為人民辦節的理念,賡續“西南劇展”光榮傳統,弘揚“戲劇到人民中去”,堅持“為人民所辦、為城市所辦”的“中國式藝術節”。

比如,2023年第二屆桂林藝術節以“共生”為主題,充分挖掘桂林的山水特色場域空間,通過獨具特色的“山劇場”“水劇場”“洞劇場”“草劇場”“島劇場”“樹劇場”,讓山水融入戲劇、讓戲劇化入山水,一方面體現著中國“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另一方面也向世人呈現了一場全城互動、全民共用的文化盛宴。通過讓藝術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之中、融入山水與人民之中,既實現了藝術與自然、與城市、與人的和諧“共生”,也促成了藝術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融合“共生”。藝術節是服務於人民的,參與和舉辦桂林藝術節,不僅是對歷史文脈呼喚的回應,也是對傳統文藝精神的繼承,更是對新時代文藝發展使命的踐行。我們希望打造的“中國式藝術節”是建立在多元互鑒、普惠民眾的基礎上,立足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國際化的人民藝術節。

2024年第三屆桂林藝術節期間,來自6個國家的數百名藝術工作者,帶來了數十場精彩絕倫的演出,為桂林人民和遊客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讓桂林這座以山水聞名於世的城市,以藝術的形式再次展現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劇院”。無論是東西巷的《海底奇妙夜》等戲劇主題巡遊,還是桂海晴嵐的山水藝術市集,抑或是七星公園的帳篷劇場,一系列種類繁多的精彩演出和文化活動,都讓遊客和市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回首過去,從2022年的第一屆桂林藝術節開始,主辦方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辦節理念,一方面在選擇演齣劇目和活動時,兼顧專業性和大眾化,秉持讓廣大觀眾和遊客看得懂、喜愛看的原則認真遴選;另一方面在面向市場時堅持親民票價,推出各種惠民舉措,通過舉辦藝術大講堂、戲劇巡遊和家庭親子公益活動,讓桂林廣大市民群眾都能從藝術節中受益。對於沉浸其中的觀眾而言,桂林藝術節帶來的不僅僅是形式新穎的各種演出,更是近距離享受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藝術節期間,中戲師生深入中小學開展戲劇教育實踐,讓廣大中小學生能夠近距離地了解戲劇藝術。

展望未來,中央戲劇學院將同桂林一道,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開拓進取,持續創新,繼續努力將桂林藝術節辦好,持續為人民唱響時代新歌。就像開幕式上中戲師生向老院長承諾的那樣:“努力以戲劇的方式,為民族而書寫,為人民而創作,竭盡所能為人民撐起文化的天空。”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