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上海音樂劇舞臺,出現了多部根據熱門電影改編的中文劇目。由阿雲嘎擔任總製作人的音樂劇《揚名立萬》日前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首演。眼下,取材自義大利小説家亞歷山德羅·巴裏科同名劇本的音樂劇《海上鋼琴師》正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演出。本月下旬,改編自經典華語同名電影的音樂劇《無間道》也將在這裡首演。
一系列作品從銀幕走向舞臺,有原版電影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背書,自然會有不少觀眾願意為之埋單。然而原作劇情和角色特徵早已深入人心,主創如何在重現經典的同時表現新意,無疑是一大挑戰。同時,從銀幕語匯轉向舞臺語匯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少改編上的問題。如何避免把電影故事機械化復述一遍而毫無亮點?目前已經或將要在申城上演的這些IP改編音樂劇,有著各自的探索。
作品口碑有賴於各環節的精良製作
近年來,中國音樂劇市場有不少知名IP劇涌現,然而觀眾的期望值很高,能夠獲得大家一致認可的作品卻鮮見。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音樂劇編劇、舞臺設計和詞曲分離創作,創排週期只有三四個月就匆匆上臺,演員軋戲實際進組排練時間嚴重不足等現象的存在,是造成作品品質上不去的主要原因。而落實到具體的創作層面,這會導致臺詞和歌舞“各説各話”、音樂不夠“貼戲”、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浮于表面等明顯缺陷。
中劇場音樂劇《揚名立萬》自今年5月啟動,歷經京滬兩地演員面試、工作坊孵化、排練合成等,集中排演時間長達六個月。“在當下的快餐式音樂劇市場下,這絕對是一部有誠意的原創作品。”從不少網友的觀後感來看,《揚名立萬》雖然還有需要磨合改進的地方,但團隊認真創作的能量很直觀地傳遞給了觀眾。
無論是劇情的發展,還是音樂、舞蹈、武打動作等多種元素的融合,音樂劇《揚名立萬》的不少場景都營造出了戲劇張力,給人以不同於電影的觀演感受。劇評人塞西莉亞表示:“前三分之一有很多幽默的橋段,包括武術展示和各種舞蹈。眾人參與編寫電影劇情時更是各種天馬行空,放飛想像力,包括但不限于燈光下散落的花瓣、穿著制服的外星人。有些場景融入情感糾葛與動作場面,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對創作領域的公式化傾向進行了微妙的諷刺。”
上海音樂學院戲劇理論研究博士、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駐團作曲吳唯認為,音樂劇《揚名立萬》在維持整體懸疑性的基調下,融入不少悲喜色彩進行調劑,音樂可聽性較強、較為“貼戲”,《夜鶯》的閃回唱段具有復古老電影的寫意質感。“該劇在整體舞臺呈現上還可以更加風格化、進一步提升復古氛圍;在劇情上可以更緊湊,讓後半段的昇華與轉折變得更為合理。”
“一部成功的音樂劇需要不斷打磨,很多經典的百老彙音樂劇都需要五到十年的創作週期,沒有任何捷徑。”就像《揚名立萬》總製作人、音樂劇演員阿雲嘎所説,採用影視劇等成熟IP進行音樂劇改編,固然可以在初期獲得大量關注,但真正能夠獲得成功的作品還是有賴於劇本、音樂、舞美等各環節精良的製作。
找到“不得不改編成音樂劇”的理由
有原版電影先入為主,IP改編音樂劇在故事內核表達、人物塑造、音樂給觀眾帶來的滿足感,整體視聽表達的風格化呈現,音樂劇演員與原版人物的適配度等方面,較難達到原版觀眾的預期,更是難以有超越原著的成就。面臨諸多挑戰,改編音樂劇如何才能吸引觀眾走進劇場並愛上舞臺呈現?
“音樂劇不應是對原版電影的照搬,從創作者到演員,在守住IP閃光點的前提下,要有作出改變的魄力,找到‘不得不改編成音樂劇’的理由。”吳唯認為,音樂劇的劇本、詞曲創作團隊需要緊密合作,找到共同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核、深化情感共鳴,塑造鮮明的人物、營造整體氛圍,同時從觀眾的生物節律出發,讓大家在歌舞視聽上獲得從銀幕上無法獲取的現場滿足感。
不少海外IP改編音樂劇給予啟示。例如,《長靴皇后》在標準化敘事下無可比擬的現場歌舞氛圍,《樂隊來訪》揮之不去的異國情調,《女招待》中配角奧奇的喜劇性唱段對人物的塑造。導演要找到獨特的呈現形式,把控節奏流暢度,《獅子王》《恐怖小店》等音樂劇在整體風格化方面十分出彩。舞美、編舞、服化道等各個部門也要與導演一起為舞臺想像力、現場沉浸感貢獻創意——《陰間大法師》利用燈光、變形的建築等營造的怪誕劇場氛圍,《瑪蒂爾達》經典的鞦韆場景、被校長拽著辮子扔向空中的小女孩,都在劇場中揮灑了獨特想像力。而音樂劇演員作為直接與觀眾交流的對象,首先要貼合原著形象,除了演唱、舞蹈技能“線上”,在表演上由於有原版電影在先,對演技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者坦言,原版IP提供的是故事和影響力,而音樂劇主創所有部門要在統一思想和情感內核的前提下,找到各自獨特的表達形式,讓觀眾産生新的記憶點,才有可能突出重圍,做出不亞於原版甚至超越原版的經典舞臺佳作。如何遵循音樂劇創作規律進行創排、演員如何潛心鑽研角色,都是當下音樂劇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