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微短劇海外傳播:追求藝術品質 尊重文化特性

發佈時間:2024-12-04 16:29:40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吳佳潼


近年來,故事緊湊、衝突強烈、篇幅短小的微短劇成為風靡一時的視聽樣式。作為流媒體與短視頻時代的典型媒介形態,微短劇依賴媒介平臺的流量投放與數據分析,以高頻率的衝突、懸念、反轉等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在行業高速擴張的同時,微短劇暢銷海外。據相關數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出海短劇平臺總流水已突破2.3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4億美元以上。微短劇的海外傳播,已成為當下令人矚目的跨文化傳播現象。

從譯製到自製,探索出海的新路徑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始終是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各類視聽産品的海外傳播取得了較好成效,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名片。在各類視聽産品競相出海的潮流中,微短劇異軍突起。這不僅是因為它暗合了閱讀碎片化時代快餐文化的消費需求,講述世界各國觀眾都易於接受的“爽”感故事,還和我國網路文學等文藝産品此前在海外的傳播範圍持續擴大、影響力日益提升相關。網路文學受到海外受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為微短劇培育了可觀的潛在受眾群體和市場土壤,也為微短劇創作提供了可資改編的豐富內容儲備。此外,微短劇産業規模迅速擴大,逐漸形成批量製作、投放引流、付費觀看的獨特市場運作模式,也為微短劇海外拓展打下經濟基礎。

中國微短劇走向海外始於2022年,國內許多公司陸續在海外上線微短劇應用。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100餘款微短劇App在海外上線。隨著平臺出海,中國微短劇內容逐漸進入海外受眾視野,並受到歡迎。

目前出海的中國微短劇主要分為譯製與自製兩種形式。譯製微短劇,指將國內微短劇進行翻譯配音或配字幕後,在海外平臺進行傳播。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前期投入成本較少,只需將作品進行簡單的語言處理後上傳至海外應用程式或第三方視頻平臺。微短劇在各類流媒體平臺上線播出,可以積累一定的前期用戶和原始粉絲。國內公司在海外上線的微短劇應用平臺在發展初期大多采取這一策略,充當國內微短劇的“搬運工”。這一模式的缺點在於,內容未經調整,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傳播折扣。數據顯示,譯製微短劇在與中華文化親緣性較強的東亞地區接受程度較高,而在歐美地區市場接受度則比較有限。

許多海外微短劇平臺在走過譯製劇傳播階段後,紛紛試水自製微短劇。自製微短劇,主要是指在海外搭建內容製作團隊,吸納國外的編劇、導演、表演等人才,製作符合當地受眾收看需求的作品,同時還需要將國內微短劇已經定型的生産、投流與營利模式移植到海外,在題材內容上進行在地化包裝。相較于譯製,自製微短劇的題材內容與影像風格更貼近海外觀眾的生活,更易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增強受眾黏性。但這也意味著更高的資金投入和更長的盈利週期,市場風險更大。針對這一情況,自製微短劇又推出了在國內具有異域風情的片場取景,邀請外籍人士參演的新模式。相較于海外拍攝,這種模式成本更低,拍攝週期更可控。

應以深層的意義表達引發觀眾的認同感

中國微短劇出海已經取得了亮眼成績,但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間。從內容生産角度看,由於創作資金有限,無論是譯製微短劇還是自製微短劇,製作週期都比較短,內容呈現還不夠精緻,藝術水準還有待提高,而文化差異産生的困擾尤其應下大力氣解決。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在國內爆火的譯製微短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一些自製微短劇也存在簡單移植的問題。這些作品雖然加入了海外受眾熟知的生活元素,使用令海外受眾感到親切的演員面孔,但內核仍然是國內微短劇常見的逆襲、復仇、虐戀等故事。深諳當地文化歷史、熟悉海外觀眾審美趣味的創作團隊以及具有較高藝術品質和思想內涵的作品還比較稀缺。

除了題材與形式同質化,當前出海的微短劇還面臨淺表化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故事思想內核的缺失。文化傳播是要通過優秀作品傳遞意義、構建認同,進而給人們以潛移默化的濡染。但目前來看,出海微短劇絕大多數仍然停留在衝突的營造、情緒的激發、個體慾望的釋放上,缺乏深層的意義表達,難以引發海外觀眾的認同感。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微短劇文化身份獨特——它是深度媒介化時代的産物。德國媒介研究學者安德烈亞斯·赫普指出,當下社會已經從媒介化步入深度媒介化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所有元素都與數字媒體及其基礎設施密切相關,演算法、數據和人工智慧對於我們理解社會至關重要。

在這一媒介環境下誕生的微短劇,其故事講述本身受制于媒介技術與數字平臺。例如,當前出海的微短劇大多通過獨立的App進行運營。製片方通過海外社交媒體渠道投放廣告,引導用戶下載。這雖然與國內微短劇依賴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或小程式運營的模式不同,但都是遵循流量邏輯,以投流來製造爆款、獲得收益。在利益驅使下,部分從業者將微短劇作品視為“金融産品”,大幅度壓縮製作成本,而將更多資金用於投流。那些看起來在國外平臺上數據亮眼的微短劇,到底有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文化傳播、有沒有被當地觀眾真正看到並引發情感共鳴,難以精確統計。真正的成效往往被表面的流量所遮蔽,這可能是深度媒介化時代的跨文化傳播難題。

在差異化生産中詮釋中國、情動世界

隨著産業鏈條的逐漸完善,更多製片方、平臺方進入市場,接下來我們需要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上繼續發力。

從內容層面而言,創作者應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需求的差異。放眼當下微短劇排行熱榜,各國觀眾對不同題材和類型情有獨鍾。比如,在歐美市場,富有超自然元素的類型以及與英雄主義、個人奮鬥相關的題材,能提供緊張刺激的觀看體驗,滿足人們對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像,更容易獲得當地觀眾的喜愛。東南亞的觀眾則更關注家庭情感,展現家庭成員之間複雜關係和情感糾葛的家庭倫理題材容易觸及他們的情感共鳴點。製作團隊應深入了解特定區域的社會文化,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特性,尤其是歷史傳統、社會規範、觀念體系、思維方式、審美習慣等方面的特殊性,進行差異化生産。比如,《天涯小娘惹》在新加坡拍攝、由新加坡演員參演。該劇通過娘惹天涯與新加坡華人後代阿洪共同尋找一個個老物件的過程,串聯起母親將做娘惹菜的手藝傳給兒子、孫輩幫爺爺尋找當年的戀人等家庭情感故事。該劇在海外視頻平臺上線後,引發了東南亞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因地制宜,了解不同國家受眾的觀賞需求的同時,出海的微短劇也要在海外受眾千差萬別的“接受偏好”中取其“最大公約數”,有意識地書寫能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題。比如,在新加坡掀起追劇熱潮的《一夢枕星河》雖然展現的是中國的蘇扇技藝、古城保護,實際上探討的卻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傳承發展話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上線的《有種味道叫清溪》以愛情和友情的視角切入,探討如何實現人生價值這個每個人都會思考的人生課題。這些作品既生動詮釋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和諧等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又能讓其他國家的觀眾産生心理認同,讓他們感受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從內心理解和親近中華文明。

 作者:張磊(山東省棗莊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當然,跨文化傳播難免遇到文化壁壘。這就要求創作者進一步開掘微短劇在情緒調動方面的優勢和潛能,以真摯的情感故事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詮釋中國、情動世界,應該是微短劇海外傳播力圖實現的目標。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04日15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