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王昕宇
山東青島平度市崔家集鎮(見圖,受訪者供圖),鄉韻茂腔劇團正在文化活動中心排練傳統茂腔劇目《羅衫記》。平時忙著勞作的村民們聚在一起,一排練就是一天。台下的杜法功凝神觀看,不斷指點,雕琢細節。
杜法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茂腔傳承人,也是平度鄉韻茂腔劇團的團長。創作劇本、籌集經費、聘請老師、租用服道、組織排練……雖然已經73歲,他依然充滿熱情地忙活著劇團事務。説起和茂腔的緣分,杜法功説,他曾在青島市區讀了3年小學。其間,他常跟奶奶到劇院看戲。“我太愛看了,每次都排好長好長的隊,只為買到兩毛錢一張的門票。”臺上演員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和,使他著了迷。興趣的種子播撒心間,長成一團熱情之火,一直燃燒至今。
“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紮在指頭上。”這是膠東地區流傳的一首民謠。茂腔的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劇情通俗易懂,頗受膠東地區人們的喜愛。杜法功説,在平度,幾乎家家戶戶愛聽茂腔、能唱茂腔。2003年春,杜法功帶著組建劇團的美好夢想,成立了鄉韻茂腔劇團,“大家因一場秧歌排練結緣。排秧歌的間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自發地組織起了一個劇團。”
作為團長,從購置服裝道具、出行車輛等各類裝備,到帶領大家刻苦排練,杜法功需要事無巨細。“從15分鐘的小戲開始排,然後到經典劇目,我們苦練了一個冬天。”杜法功説。劇團初登臺,便吸引了方圓十里的村民。
杜法功帶領茂腔劇團加入了平度市文藝演藝聯盟。他們以助力送戲下鄉為己任,以推進文化振興為理想,用茂腔曲調宣傳黨的新方針、好政策。他們既演唱傳統戲,又注重新題材的挖掘,創作的農村題材小戲《地邊風波》《俺到平度去參觀》等,目前已演出了30多場。
杜法功介紹,這些原創劇目的取材來自身邊生活、勞作的場景。《地邊風波》由村裏的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兩家種植桑樹的村民因土地邊界起糾紛,最後化解矛盾的故事。《俺到平度去參觀》講述了平度人給來自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的外國友人當導遊的趣事,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歷史悠久的戲曲藝術與鄉土文化交融、共振,讓茂腔越來越有生命力。
紮根泥土、擁抱時代,從鄉土中誕生的茂腔,隨著社會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近年來,崔家集鎮結合當地土壤與水質特點,引進櫻桃番茄(聖女果)品種,大力發展番茄特色産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小小番茄,也成為了杜法功茂腔的創作題材。“崔家集金糧倉,五穀豐登瓜果香。大農業新希望,因地制宜選強項。”“俺村種植聖女果,兩千個大棚連成海”……茂腔戲曲《農民致富樂悠悠》暢談農業致富的喜悅。“再觀番茄基地大棚燈,建起了標準高效大棚5000個,每年創收很輕鬆。”《四姐妹觀燈》中,四姐妹觀民俗民風、觀歷史文化、觀特色農業,展現了番茄大棚與民居、田園、鄉村公路構成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杜法功不斷更新創作構思,讓積澱深厚的唱腔與現代視角的戲詞交相輝映。
多年來,杜法功和劇團成員一道,自搭自建舞臺,自編自演戲曲,一直默默堅守,熱愛和守護著農村文藝事業。目前,演職人員已發展到22人,上演傳統劇目14個,新創作劇目6個,已成為當地知名的“莊戶劇團”。
劇團演出時,舞臺上佈置著一副鎮政府贈送的對聯:“民戲民演傳民聲,鄉腔鄉韻結鄉情。”杜法功希望,在唱響鄉風文明的道路上點亮鄉村人們的生活,為崔家集鎮文藝事業興盛和文化振興發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