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李宏 張國聖 光明日報通訊員 湯濤
“太陽出來喲喜洋洋,我們下田喲把秧薅;薅起秧來喲把歌唱,唱得心裏喲好舒暢。”暑假以來每個晴朗的傍晚,重慶市墊江縣高峰鎮大井村20多名大中小學生,就會來到寇家壩薅秧歌廣場跟著幾位年長的村民學唱薅秧歌。歡樂的歌聲仿佛是集合號,附近的群眾循著歌聲前來跟唱,薅秧歌廣場很快就成了歌聲的海洋。
領唱薅秧歌的,是曾經擔任過大井村支部書記的何顯吉。“在我年輕的時候,薅秧歌就是我們的勞動號子。”何顯吉説。當年每到夏天,水稻長勢正旺的時候,何顯吉和鄉親們就會挽起褲腳走進秧田,薅秧苗、扯稗草、揀雜草……大家一邊薅秧一邊唱歌,表達企盼豐收的美好願望。
“後來很多年,一邊薅秧一邊唱歌的情形少了,集體唱薅秧歌的時候更少了,會唱薅秧歌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何顯吉説。
“可喜的是,薅秧歌現在成了重慶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何顯吉和另外幾位村民都成了薅秧歌的非遺傳承人。”墊江縣文旅委主任高亮説,近年來墊江也組建薅秧歌隊伍,通過組織培訓、展示、體驗、采風、創作,對薅秧歌開展了系統性的保護傳承。
“我們喜歡唱,大家也喜歡聽。”唱了幾十年薅秧歌的非遺傳承人譚書英説,自己平時一個人在家,有事沒事哼幾句,自從村裏有了薅秧歌廣場以後,大家只要有空,就會聚在一起唱薅秧歌,有時還會應邀去學校教孩子們唱。
“太陽喲出來照白岩,村民生活喲蜜又甜……”鄉親們傳唱薅秧歌的熱情高,高峰鎮也趁熱打鐵,在大井村建起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和全縣首個鄉村文藝創作基地,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點建設。歌聲不斷的大井村如今村莊乾淨整潔、四季瓜果飄香,處處呈現出和美鄉村的新氣象。“爺爺奶奶們的傳唱讓我們領略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自己能把家鄉的非遺文化傳承好,為鄉村文化振興盡一份力。”暑期返鄉的大學生田振説。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23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