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聚焦

箏樂和合 美美與共|吉煒與箏樂團重奏協奏專場音樂會圓滿收官

發佈時間:2024-07-22 17:32:06 丨 來源:北青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弦樂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博大,浸染著中華民族的獨特韻味。21日晚,以“美美與共”為主題的箏樂團重奏協奏專場音樂會在京圓滿收官。當代中國傑出古箏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吉煒教授帶領團隊的青年演奏家們,為聽眾獻上一場“足以極視聽之娛”的饕餮盛宴。

名曲開場咏經典,箏聲悠揚點燃音樂熱情

當指尖輕撫琴弦,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的悠揚旋律傾瀉而出,素有“古箏第一名曲”美稱的《漁舟唱晚》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它依據唐朝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意境,以古曲《歸去來辭》為素材發展編創而成。

吉煒教授高超的演奏技法充分發揮了古箏的彈按技巧和聲韻配合的妙用,用音韻之美感染了現場聽眾。一曲終了,在短暫的沉寂後,現場迸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吉煒教授在掌聲中向觀眾們致意,經典曲目《漁舟唱晚》用濃烈的古韻之美點燃現場觀眾的音樂熱情,也為今天的“箏樂”盛宴拉開了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音樂會以“天地之美”“和合之美”兩個篇章呈現“美美與共”的主題。在曲目安排方面,不僅有《漁舟唱晚》《夜深沉》《鬧元宵》多部經典作品,還有《紫禁·瑤光》《踏莎行·春咏》《中國·萬疆》等新創作曲目。這些作品既展示了古箏的深厚歷史底蘊,也詮釋了古箏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強勁張力。演出通過重奏和協奏的形式,將古箏這件經典民族樂器的獨特魅力展現在觀眾們眼前。

名家演繹助傳承,華夏箏情裝點繽紛暑期

本次音樂會由北京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主辦,係繽紛國圖·2024暑期兒童演出季系列演出之一。演出旨在面向青少年和廣大藝術愛好者,普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民族藝術和古典音樂,奉獻更多樣的適合青少年的舞臺劇目,為觀眾提供一個能夠系統欣賞藝術的最佳機會。

吉煒教授作為備受中外樂壇矚目的中國民樂演奏家,曾在國際國內舉辦音樂會上百場,在重大國事活動中演奏古箏協奏曲。音樂會現場,不乏慕名而來的青少年民樂愛好者和家長朋友。“我希望通過今晚的演出,讓孩子可以感受到東方韻律之美,更好地認識國樂、愛上國樂。”觀看演出的觀眾説。

作為致力於古箏演奏現代化、國際化創新的探索者,促進中國音樂文化傳播的開拓者,吉煒教授對民樂教育也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古箏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性樂器,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去傳承這項技藝。自古習箏者大都講究‘以琴修行,執音養心’,這是古箏藝術的文化傳統,也成為了當今古箏專業教育工作者的傳承育人優秀積澱。”吉煒表示,古箏是中國民族器樂的代表之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匯聚精粹,積澱底蘊。古箏的演奏過程中也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音樂的獨特見解。

國韻箏鳴頌“和合”,禮樂弦音點題“美美與共”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箏音繞梁,“獨”則唯我無雙,“和”則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音律之所以傳承千年,不在於曲高和寡而在於和合共生,美美與共。

當文化以音律的形式得以流芳百世,當古人奏起思想的樂章,民族音樂就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美美與共”出自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關於文化自覺的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箴言”,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共同發展,體現了對多樣性的尊重和包容。

本次音樂會採用多元的演奏形式,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展現了民族音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的強大可塑性、創造力,也展現了民族音樂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巨大包容性。相信在以吉煒教授為代表的一眾傑出民樂演奏家的不懈努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民樂傳承中不斷“煥新”,持續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