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清 本報駐山西記者 朱 萌
觀眾在院史館回顧山西省歌舞劇院70年發展史朱萌攝
山西省歌舞劇院的前身是1954年建立的山西人民歌劇團。70年來,劇院的一代代文藝工作者自豪地稱自己為“省歌人”,他們紮根于山西文化,創作了1000余部優秀作品,並赴各地演出,用實際行動回應著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發展的熱切期盼。
開創“黃河派”歌舞藝術
提起山西省歌舞劇院,總繞不開“黃河派”歌舞藝術。
回溯20世紀80年代,勁歌熱舞席捲全國,民族歌舞一度被冷落。如何打造觀眾愛看的演出,成為當時中國歌舞界共同的探索方向。1987年,山西省歌舞劇院精選近30首山西民歌,打造以山西民歌為主的歌舞晚會《黃河兒女情》。在表演中,劇院還融入了迪斯可等流行舞蹈元素,加入電聲樂等現代手法,展現了獨特的新山西民間歌舞風格。“《黃河兒女情》一經推出,就紅極一時。”曾參與演出的賈小平至今都清晰地記得,其中有一段3分鐘的舞蹈,獲得了觀眾7次掌聲。
以此為起點,黃河系列歌舞晚會《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以及《黃河情韻》《舞動黃河》《天下黃河》《九曲黃河》等大型歌舞劇接連推出。央視春晚也接連拋來橄欖枝,《看秧歌》《桃花紅杏花白》等山西民歌紅遍全國。
2019年,劇院打造的舞蹈史詩《黃河》突破以往黃河歌舞的抒情敘事特點,簡化情節、強化情感,弱化具象、強化象徵。作為“黃河派”歌舞藝術的新晉代表作,舞蹈史詩《黃河》如今已演出百餘場,深受觀眾喜愛。
優秀舞臺作品競相涌現
長期以來,山西省歌舞劇院堅持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努力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省歌人”整理了100多種民間歌舞、曲藝,收集記錄了1000余首民歌,創排了歌舞劇《啞姑泉》、歌劇《壯志易山河》、舞蹈《對花》、笛子協奏曲《走西口》等作品,這些作品是劇院創作初期的典範之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除了“黃河派”歌舞藝術,舞劇《傲雪花紅》、吹打樂《金石之聲》、民族交響音詩《關公》等作品誕生,成為劇院的第二次藝術創作高峰期。
2011年轉企改制後,山西省歌舞劇院以創作生産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進一步聚焦山西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紮實開展采風創作,講好“山西故事”。近年來,劇院傾力打造的音樂劇《火花》、民族管弦樂《山西印象》、民族歌劇《三把鎖》廣受讚譽。
藝術惠及更多群眾
一代代“省歌人”不僅把藝術傳播出去,還把惠民演出送到了百姓家門口。
山西省歌舞劇院和多個文藝院團聯袂演出,將歌舞、民樂、曲藝、小品、情景朗誦等文藝節目帶進公園。每到週末,太原文瀛公園、學府公園裏都充滿了文藝氣息。利用山西省歌舞劇院黃河劇場演出陣地,劇院開展“天下黃河”文化惠民演出,持續擦亮“黃河歌舞”文化品牌。此外,劇院與太原市杏花嶺區合作開展“舞臺上的思政課”主題活動演出,送藝術進學校。在“免費送戲下鄉進村”和“百姓點單”公共文化服務演出活動中,山西省歌舞劇院的演出隊伍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自2017年以來,山西省歌舞劇院開展惠民演出365場,走過全省11個地市,服務20余萬名觀眾。
日前,山西省歌舞劇院建院70週年優秀劇(節)目展演活動如期進行,音樂劇《火花》、舞蹈史詩《黃河》、兒童劇《望子成龍》等15場優秀劇(節)目和1台主題晚會精彩上演,老中青三代“省歌人”同臺表演。音樂劇《火花》主演、青年歌唱家許成龍説:“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服務,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有意義,我們才能夠真正被觀眾接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