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羅群
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劇照曹家苗攝
近日,由上海歌劇院創排、上海歌劇院與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製作的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歌劇創作難度很高,如何在寫實與寫意之間作出取捨,用音樂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同時引發當代觀眾共鳴,考驗著創作者的智慧。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守正創新,藝術化再現國歌創作歷程,交上了一份具有參照意義的答卷。
一戲一格張弛間敘事抒情
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作曲孟衛東追求“一戲一格”,為該劇音樂確定基調時,注重通過音樂的強弱、配器的濃淡結合來表現劇情緊張與鬆弛的對比。“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的主題音樂是國歌,其莊重和嚴肅性不可隨意變奏或改動。”孟衛東介紹,故事發生年代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田漢與聶耳創作的其他作品,為他提供了靈感和素材。
作曲家為劇中幾位主要人物安排了核心唱段,讓音樂為塑造人物服務,在特定戲劇情境中體現人物形象和個性。孟衛東將歌曲創作的技法、經驗融入歌劇音樂,沒有一味追求高難度和複雜技巧,而是充分考慮旋律優美、色彩豐富、可聽性強。這一點給樂評人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音樂樸實流暢,讓人感動。散場後,有的觀眾已經能哼唱劇中旋律了,這對歌劇來説非常不易。”倫兵説,“上海歌劇院的樂隊能做到控制演奏節奏,展現音樂形象的同時給演員演唱留足了空間。”
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鋼琴家許忠認為,中國創作者用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為歌劇這一來自海外的藝術鑄魂,讓其真正被中國人接受,在文化生活中獲得生命力。“注重精神力量的傳遞是中國歌劇的特別之處,希望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能讓觀眾在欣賞旋律和歌唱的同時,感受到一脈相承的精氣神。”許忠説。
虛實結合塑時代風雲兒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宗權認為,重大題材作品創作容易陷入“口號化”窠臼,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避免了這一問題。該劇編劇遊暐之前後修改了10余稿,希望在凸顯思想內涵和時代意義的同時,塑造出有個性的鮮活人物、有衝擊力的動人事件,唱詞、對白則追求質樸曉暢。遊暐之認為,劇本創作要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每場戲中著重抓住一兩個對國歌誕生具有推動作用的核心事件及人物。
與首演相比,登上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版本作了不少調整。該劇導演廖向紅介紹,主創團隊重新梳理了劇中人物行為、語言的內在關聯和邏輯,不僅使音樂更加流暢、劇情更加合理、人物更經得起推敲,也令觀眾的觀演感受更加絲滑、順暢。巧妙的設計獲得了觀眾和專家的認可。導演王曉鷹認為,田漢和聶耳兩番隔空對話等藝術處理非常高明,在寫實和寫意之間、故事和情感之間靈活轉換,使作品具有詩性的藝術品格。“舞臺呈現讓音樂充分視覺化,觀眾感受到的是情感流動,而不單單是技術流動。”王曉鷹説。
劇場內外探作品多維價值
上海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劇本創作前,主創團隊就分批前往國歌灌制地“百代小樓”、國歌展示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等地采風學習,將紅色文化內化于藝術創作。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觀看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後深受觸動,他感到,好作品需要不斷地演、不斷地磨,這既能持續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作品提升、演員成長、品牌打造而言也頗有益處。
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伍彥心説:“與上海歌劇院聯合製作這部作品,是我們用好用活優質文化資源,打造高轉化率、高辨識度、高集聚度的文化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有力舉措。”伍彥心介紹,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與上海歌劇院形成“1+1>2”的優勢合力,為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探索新模式、開拓新場景。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于上海首演後,陸續線上上線下聯合開展紅色文藝進校園、流動藝術導賞等活動,形成演藝與社會各方力量整合的有效模式,讓優秀文藝作品更好發揮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