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讓民歌在傳承與創新中唱響

發佈時間:2024-07-18 09:18:00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張煒悅

3b14611906bbfc5a766d051624b88773_rApntmaX66yATRRYABHtcZ5jhi0495.jpg

日前,貴州·劍河2024年“六月六”仰阿莎文化節民歌賽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舉行。圖為苗族民歌參賽隊在演唱民歌。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民歌猶如一株蒼翠古木,根系深扎于中華文明的沃土,枝丫在創新之風中蓬勃舒展、生機盎然。

民歌的根,深植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民歌以其獨特的原生性和鄉土性,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集體的橋梁。原生性賦予民歌生命力,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詞,都是對生活細節的深刻捕捉,都是對時代精神的深情表達。鄉土性體現了民歌的靈魂,它將民歌牢牢錨定於一方水土的文化坐標,使之成為地域文脈的生動載體。方言的韻致、潤腔的細膩,不僅豐盈了民歌的藝術畫卷,更強化了人們對於民族文化的深切歸屬感。

民歌的枝,需要在創新中生長。在新時代,民歌要想煥發新的生命力,就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民歌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研究,還應付諸舞臺實踐,只有在被演唱時,民歌所承載的歷史底蘊、民族精神、美學價值與獨特韻味才能被展現出來。民歌的發展不僅要體現在民歌的表現形式上,更要體現在民歌的題材和內容上。作曲家、演唱者要發掘映射社會百態、彰顯時代精神的新主題,創作出契合當代心靈圖景與審美追求的詞曲。正如廣為傳唱的赫哲族民歌《烏蘇裏船歌》,就是在赫哲族傳統民歌基礎之上用漢語重新填詞,使這首嫁令闊曲調傳揚到全國乃至世界。

民歌的變是永恒的,不變是相對的。民歌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的平衡至關重要——既不可盲目求新而忘本,也不可故步自封。古木在穩住根基的同時,亦需新芽綻放,民歌亦應在尊重傳統之餘,勇於嘗試新穎的表達與傳播。

穿梭于古典與現代的時空隧道尋覓共鳴與和諧,在承前啟後與革故鼎新之間把握平衡與尺度,是民歌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的重要途徑。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