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2月出版的精裝單行本《雷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供圖
《雷雨》劇照。本報記者方非攝
本報記者高倩
雷聲劃過,又一次,周公館裏那個晦暗慘痛的長夜籠罩下來。7月16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目,顧威、王斑聯合執導的曹禺名作《雷雨》再次登臺首都劇場。今年是《雷雨》劇本發表90週年、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週年,作為“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作品”,《雷雨》為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劇本基礎,它承載著一代代人藝人的探索,也見證了一代代觀眾與戲劇藝術的相逢。
依然保留著最初的舞臺設計
在導演顧威看來,衡量一部作品“經典”與否,“是觀眾説了算的。”昔年,曹禺在談及《雷雨》創作時説:“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複雜強烈的矛盾衝突讓《雷雨》歷經時代的檢驗而屹立不倒,光芒不減。僅是劇本中的一處設計,就讓顧威非常敬佩:“很多話劇都需要搶裝,但《雷雨》不用,曹禺先生做過演員,他把每個角色的上下場都安排得非常從容,根本不用著急忙慌。”對大師、對經典的敬畏之心從未磨滅,現在,北京人藝的《雷雨》依然保留著最初的舞臺設計、服裝發飾和傳統的“人工打雷”,原汁原味地封存著作品的年代感。
70年來,代代傳承的《雷雨》已在北京人藝演出600多場,從那個被《雷雨》引領步入戲劇大門的少年人,到上世紀80年代周樸園的飾演者,再到後來的導演,顧威是親歷者。與他共同擔任導演的王斑同樣見證著《雷雨》藝術之樹的常青不倒,從周萍演到周樸園,他的成長被經典深深浸潤:“每一代人藝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要用心血澆灌,用熱愛培根,用敬畏鑄魂。”
觀眾品的就是經典的味道
《雷雨》的故事和人物,觀眾早已如數家珍。“很多時候,觀眾想得比我們還細,他們提出的問題讓我們必須去思考。”飾演蘩漪的張培説。比如,張培曾被大家問到,為什麼蘩漪要讓周衝而不是其他人去魯家送錢,她是否存心要破壞周萍和四鳳的感情?“我想這位觀眾肯定看過不止一遍《雷雨》,交流時,他們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啟發。”張培説。蘩漪這個角色能被解讀、挖掘的層次極其豐富,“能扮演她,我覺得非常幸運,每次演出,我都想為她再活一次。”
“《雷雨》就像一壇陳釀的酒,酒越陳越香,《雷雨》年年演,觀眾年年看,大家就是衝著經典來的,品的就是《雷雨》的臺詞、表演和味道。”王斑説。每輪復排,光是臺詞部分,顧威就要求劇組拿出一個月的時間來對詞,“《雷雨》的劇本語言是有節奏和韻律的,吐字歸音要清楚,臺詞意思要明白。”在此基礎上,今年排演,顧威和王斑希望演員們能演出“恍若隔世”的感覺:“不要讓觀眾覺得是現代人在演角色,而是當時的人就在那樣生活。”演員們把大量心血用在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上,張培更強調蘩漪對生命的吶喊,王斑飾演的周樸園更加“打開”,真實立體地展現他的冷漠、困惑和窘境。
“我演周萍演了16年,周樸園演了4年,從前都是作為兒子挨父親的罵,現在要站在父親的角度上去訓斥兒子,那種感覺很奇妙。”王斑回味道,周萍身上有周樸園的影子,而透過周樸園又仿佛能看到老去後的周萍,能完整體會一番父子倆的悲劇輪迴,“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它是我們用歲月換來的,也是用我們對《雷雨》的感情換來的。”
專題紀念展覽展出豐富藏品
據悉,《雷雨》本輪演出將持續至7月28日。其間,“與經典同行”《雷雨》劇本發表90週年暨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週年紀念展覽在首都劇場一樓南北側廳啟幕,這是北京人藝舉辦的《雷雨》專題展中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南側廳以劇院多年來積累的《雷雨》藝術檔案為展陳基礎,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藝排演《雷雨》的歷史,北側廳以歷史圖片資料為依託,介紹《雷雨》在中國和世界舞臺上的旺盛生命力與廣泛影響。
上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雷雨》檔案手稿、服裝道具等20余件珍貴展品將在展覽中亮相,一件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于1936年2月、封面上燙金刻製著曹禺親自簽署的“給穎如家寶”字樣的精裝單行本《雷雨》將首次與公眾見面,今年6月26日,曹禺女兒萬昭、萬黛將其捐贈給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永久保存。
在當天的儀式上,萬昭還將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4月出版、同樣燙印著曹禺手書“給穎如家寶”字樣的精裝單行本《日出》以及曹禺寫給女兒的74封家書一起捐贈給北京人藝。“我的爸爸曹禺,他的一半的生命是跟北京人藝緊緊相連在一起的,劇院一直是他心中最掛念的地方。”萬昭説,“作為女兒,人藝是我們心中的藝術聖殿和精神家園,我們既是遵循爸爸的心願,也為人藝略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