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不同戲曲劇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發佈時間:2024-07-10 09:46:27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作者:馬艷會(中國評劇院助理研究員,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學術秘書)

在經典劇目的跨劇種移植過程中,被移植劇種的藝術成果在移植劇種新的審美空間中得到再次驗證、加強和沉澱,最終也成為新的傳統被繼承下來。

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戲曲劇目的跨劇種移植為戲曲發展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在不同劇種的藝術表現空間中,戲曲找到了新鮮的藝術創造內容與繼續前行的青春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深度融合,一直都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個性與魅力所在。戲曲起于勾欄瓦舍,根植鄉土人情,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劇種間的借鑒與融合從未間斷。在這一過程中,戲曲傳統劇目愈加精巧、表演技藝愈加精彩、流派藝術愈加精深,劇種繁盛、經典迭出,戲曲藝術異彩紛呈。

在當代戲曲藝術實踐中,傳統戲曲劇目的跨劇種移植逐漸興盛,與劇目新編、經典重排等共同交織成當前戲曲創作與搬演的主流。但與劇目新編、經典重排等可以在劇種內部完成,是相對獨立的藝術實踐不同,跨劇種移植則更加強調劇種間的比較與借鑒;強調在各劇種固有表現手段中尋找新的表達可能;強調對傳統劇目的當代審視與解讀;強調青年演員表演素養的多維度拓展。因此,傳統戲曲劇目的跨劇種移植在中國戲曲發展中的作用極為獨特且不可替代。

首先,跨劇種移植無疑是對劇種藝術表現力的極大拓展。中國戲曲大部分劇種都誕生於鄉野民間,反映的是某一地區的風俗人情,適應的是當地民眾的欣賞口味,因而具有鮮明而濃烈的地方色彩。即便是現在很多大的劇種,從發展過程上看也都是在地方小戲的基礎上,通過吸收其他劇種已有的藝術成果而逐漸成熟發展起來的。這就使得中國戲曲天然具有“多樣性”的優勢。不同的審美趣味、表現手法、傳統技藝造就了不同的藝術經典,又通過各劇種的傳統劇目將之一一傳承。在劇目的跨劇種移植過程中,被移植劇種的藝術成果,在移植劇種新的審美空間中得到再次驗證、加強和沉澱,最終也成為移植劇種新的傳統被繼承下來。當然,移植的成果也並不是單向的,很多小戲經過大的劇種移植搬演,在故事情節、關目設置、行當分配、流派呈現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細緻打磨,臻于成熟,便又成為小戲參照學習的對象。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的現代京劇《沙家浜》、改編自同名莆仙戲的《春草闖堂》都是如此,在移植的過程中吸收了原劇種的優長,也在新劇種的創造中凝聚成新的經典。這類劇目之於中國當代戲曲發展的意義深遠,所反哺的不僅僅是一個劇目、一個劇種,更是為中國當代藝術樹立了典範、創造了傳統。

其次,跨劇種移植為傳統戲曲的當代解讀提供了良好契機。明代人王驥德在《曲律》中就説:“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由元迄今,不知經幾變更矣!”所謂“腔調”之變,實則是時代風尚的變化。戲曲想要在時代浪潮前不失本來面目,又能更好地貼切大眾審美口味,就要對傳統劇目進行當代闡釋和解讀。電影《青蛇》脫胎于傳統劇目《白蛇傳》,通過迥異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和對配角情思的深入發掘,使觀眾耳目一新,因此熱映。《青蛇》的成功也為戲曲內部的劇目移植提供了參考。我國的各個劇種各有氣質,京劇嚴整、崑曲雅致、梆子宏闊、越劇溫婉,莆仙戲有宋元遺韻,評劇則充滿現實氣息。因此,同一個劇目,同一個人物,在不同劇種中的演繹,顯示出的風格和趣味也大不相同。這就為跨劇種移植重塑人物、凸顯新意提供了可能。青春版評劇《五女拜壽》著意于五女、五婿的人物區分與刻畫的同時,更加關注婢女翠雲的塑造。評劇新派(新鳳霞)藝術為翠雲賦予了更多的執著與韌性,為小人物的大能量補充了內在動機,也使人物所具有的個性精神更貼合當代審美訴求。

再次,跨劇種移植為青年演員表演素質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空間。劇種的區分並不意味著戲曲表演的藩籬,相反,唯有轉益多師方能有所洞見,攫取戲曲表演的精髓。梅蘭芳經過長期的崑曲研習,融合南、北昆,實踐于京劇表演之中,從而奠定了梅派藝術的根基。可見,對於不同劇種的深度把握,同樣也是一個從多維體驗不斷聚焦于藝術表達能力的實踐過程。戲曲講求行當、流派,因此,當前的很多青年演員都要先按“天資”分入行當,再以“特長”歸入流派,以期不斷錘鍊打磨固有技藝。但長此以往,無形中也會導致表演的固化,甚至是整體表演素質的下滑。跨劇種移植為青年演員提供了一個可以相互參照和對比的實驗場地,以觀演一體的方式體驗新鮮的人物角色與情感,以照鏡子的方式融匯打磨新技藝,從而觸類旁通,重新體會行當與流派的內涵。

實際上,“青春”一直都是中國戲曲發展歷程中的一抹亮麗色彩。生死以之的愛情主題,直面現實的不屈勇氣,不拘一格的突破嘗試,一空依傍、自鑄偉詞的浪漫創造,都透顯著青春活力與探索精神。近年來,“青春版”已成為戲曲發展的一股熱潮,青春所喻示的既是富於活力和創造性的青年演員,同時也是對戲曲原有樣貌的一種追索。因此,青年演員在跨劇種移植中的嘗試與踐行,意義也就不再限于青年人的技藝磨煉,而是戲曲薪盡火傳,不斷發展的源源動力。

傳統劇目的跨劇種移植作為一種重要的戲曲藝術實踐活動,根本是繼承,目的是發展,過程則是戲曲的當代創造與時代創新。如何把握好跨劇種移植的方方面面,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體會。但在過往的戲曲發展史中的充分實踐可以説明,跨劇種移植無疑是中國戲曲重新煥發青春活力的一條重要路徑。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0日16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