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大漢母子》:彰顯上黨梆子刻畫情感的獨特優勢

發佈時間:2024-07-10 09:44:29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作者:仲呈祥(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由李莉編劇、張曼君導演、陳素琴主演、山西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演出的《大漢母子》歷時五年精心創作,最近成功完成第一輪公演,收穫讚譽。

早在創作京劇《成敗蕭何》時,編劇李莉通過對楚漢相爭這段歷史進行學習和研究,萌生了要為活躍于這段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呂雉再寫一部戲曲作品的念頭。對於《大漢母子》,她動情地説:“這是一部我自己被歷史人物完全打動了的非寫不可的作品。”劇本也引起了導演張曼君的強烈情感共鳴。

該劇的創作者尊重並嚴格遵從戲曲創作的藝術規律,自覺彰顯上黨梆子劇種在刻畫情感上的獨特審美優勢,從而保證了上黨梆子《大漢母子》的藝術品質達到戲曲演出的一流水準。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該劇擺脫了二元對立、非好即壞的創作窠臼。在劇本層面的呂雉形象塑造上,李莉把呂雉放在特定的西漢曆史環境中加以考察,通過重臣審食其、老太監張簡之語,肯定了她“代行掌政,輕賦減稅,不勞民生,天下太平”的一定的歷史功績。同時,不惜筆墨描繪呂雉為鄉野平民時,在與兒子相處中展現出的正常的人性和真情,以及當她被奉為皇后之後,在嚴酷的宮廷政治鬥爭中人性漸趨異化和母子逐漸反目的過程。

呂雉的扮演者陳素琴,是一位包攬“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的上黨梆子錶演藝術家,她把李莉筆下的呂雉演繹得栩栩如生,特別是通過呂雉與審食其、劉盈、戚懿、張簡、冷月之間的具有政冶內涵與人性深度的對唱,使得呂雉這一人物形象立體而多面。

除此之外,《大漢母子》其他人物的塑造,也都力求全面辯證,入情入理。這樣,觀眾不僅認同舞臺上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而且不由産生一種代入感,會以史為鑒,獲得一種歷史智慧。

李莉稱《大漢母子》是新編歷史劇,導演張曼君卻説,她更願把它看成新編歷史心理劇。其實,兩者並不衝突。《大漢母子》回避不了西漢那段動蕩的歷史,當然是新編歷史劇;而李莉又著力於表現呂雉與戚懿、劉盈的交鋒,尤其是他們彼此之間的心理較量,因此稱其為新編歷史心理劇,也不失為導演的一種闡釋。我更看重的是《大漢母子》審美創造中對人物的歷史評判與道德評判的辯證統一。

包括戲曲在內的文藝作品塑造歷史人物,當然離不開對其進行歷史評判。對於塑造呂雉這樣重要的歷史人物,尤須如此。當年,曾有人批評著名導演謝晉的電影作品有一種“謝晉模式”,言下之意是過於濃烈的道德評判沖淡乃至遮蔽了歷史評判。美學家鐘惦棐以電影《天雲山傳奇》為例,説:“《天雲山傳奇》對生活的怨尤,引來了某些人對《天雲山傳奇》的怨尤,怨尤之於怨尤,我看都是不必的。”他主張務必要寬容和接納電影《天雲山傳奇》中對主要角色吳遙的審美道德評判,並認為電影作為藝術是必須要有道德評判的。當然,他也認為不能因此而削弱了作品的審美歷史評判。據此,我以為對《大漢母子》,也應作如是觀。且看全劇中,編、導、演傾其全力對呂雉形象的塑造,尤其是那幾大段呈現她心理世界和情感邏輯的核心唱段,確實是力求把審美的歷史評判與道德評判辯證統一起來的,這難能可貴。

當然,上黨梆子《大漢母子》才初輪演出,還需要在多演多磨中精益求精,更臻完美。只要鍥而不捨,耕耘不止,它一定會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0日16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