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修音”無法帶來真實的演唱之美

發佈時間:2024-07-04 09:47:29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作者:陳沁揚(音樂製作人,光明日報記者韓業庭採訪整理)

不管是錄製唱片,還是參加音樂節目,歌手們唱完都會有一個修音的環節,哪怕唱跑了調,也能通過修音消除各種瑕疵,讓歌聲聽起來非常動聽。可是,歌手們不能將修音技術當成自己唱功不行的“遮羞布”,更不能將其當作包打天下的“萬能膠”。

前段時間,一檔音樂節目以“全程直播無修音”方式開播。觀眾發現,沒了修音,原聲示人的一些歌手,唱得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好,有的甚至還跑了調。這個節目不僅呈現了歌手們的真實演唱水準,也引起人們對音樂綜藝領域長期存在的修音現象的關注。

修音就是根據需要,對聲音進行調整、加工、修飾。在音樂製作中,未經加工的人聲稱為“幹聲”。修音就是將“幹聲”輸入電腦,利用修音軟體對音高、節奏等進行調校修正以達到預期效果。大家都知道修圖軟體很神奇,能夠讓人由胖變瘦、由矮變高、由黑變白。修音軟體也一樣,可以通過調整音高、節奏來改變聲音的呈現效果。一個普通人唱跑了調,經過修音,聽起來也會像專業歌手一樣。

在電視音樂節目中大規模使用修音技術大概始於2012年。那一年,在浙江衛視的一檔音樂競技節目中,參賽歌手的歌聲都自帶一種空間感和立體感,音準也都不錯,超高水準的聲音呈現讓觀眾驚呼,“每個參賽歌手都是‘行走的 CD’”。殊不知,歌手們的歌聲之所以聽起來非常完美,是因為在後期製作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音處理。從那以後,各種音樂競技節目大量出現,修音技術也在音樂節目中被廣泛應用。

修音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對音樂節目尤其競技類音樂節目産生了很大影響。競技類音樂節目剛出現時,以現場直播為主,歌手們在音準、音質、吐字、即興演唱上的優秀表現和不足,都實時傳播到觀眾面前,這樣就消解了舞臺歌唱的神秘性,再加上現場競爭帶來的緊張、刺激、懸念,從而讓這類節目産生獨特魅力。後來,競技類音樂節目大都改成錄播,錄音師先將樂器聲、人聲、現場環境音等分軌錄至修音軟體上,再進行細緻加工修改,不僅破音、跑調等演唱瑕疵可以被一一消除,連樂器聲和現場環境音也可根據需要隨便調整。

在一般的晚會類節目上,為了舞臺效果,對歌手的聲音進行修飾加工還可以接受,但在競技類音樂節目中,修音技術不僅修掉了歌手們聲音中的瑕疵,也修掉了歌手之間的差異和不同,讓觀眾無法看到歌手們的真實水準,導致節目的競技性減弱,進而也降低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經過修音,歌手們的演唱在音準、節奏上都差不多。為了在競爭中展現優勢,歌手們紛紛選擇兼具寬廣音域和厚重音量的作品,企圖從音高和音強上壓制對手。此舉讓音樂競技節目對唱功的評判標準更加偏向“炫技”,選曲的單一化也令節目的整體風格不再那樣豐富多彩,大量同質化的音樂在觀眾耳旁匆匆飄過,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兩年,很多音樂競技節目收視率大幅下降甚至停播,不能説與此沒有關係。

修音更大的影響是讓歌手們對修音手段形成技術依賴。不管是錄製唱片,還是參加音樂節目,歌手唱完都會有一個修音再加工的環節,唱得差一些,也能修出好聽的效果。要修出好聽的效果,需要錄音師有較高的技術水準和音樂素養。所以,音樂圈流行這樣一句話,“每個優秀歌手的背後都有一個好的錄音師”。更有網友這樣調侃:“普通人與專業歌手之間只隔著一個錄音師。”

藝術工作是項技藝性很強的工作,專業歌手都應靠唱功“吃飯”,而紮實的“唱功”來自勤學苦練。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是要把磨煉技藝當成一種日常習慣。所以,老一輩歌唱家,無不把吊嗓子當成每天的必修課。如今有了修音技術,每天練功吊嗓子的專業歌手越來越少,不少歌手都在“吃老本”,到了舞臺上,技藝不夠,只能修音來湊。有些歌手現場演唱能力很差,完全依賴後期修音,被歌迷諷為“錄音棚歌手”。

在歌唱活動中使用修音技術,本是為優化聽覺效果、提升觀眾的審美體驗,那修音技術是否能完全滿足我們的音樂審美和音樂想像?雖然修音技術不斷進步,修音軟體不斷升級,但任何技術手段都不是萬能的。目前,修音軟體對音高、節奏等的修正是其強項,而對於歌手的吐字、情緒和音色則很難進行精確處理。另外,利用修音軟體對音準進行修正時,如果偏差超過二度,就會出現明顯的“電音”,這種畸變導致的失真會讓觀眾明顯聽到一些突兀的、與歌手音色不符的聲音,破壞歌曲的整體氛圍。從更大層面看,當大量歌手依靠修音技術,就會形成歌唱藝術依賴於修音技術的生態,進而削弱歌唱藝術的藝術性。

從審美角度看,美是一個複雜的範疇,審美活動亦是如此。儘管古今中外對於美與審美的認識多種多樣,但美和審美都應以“真”為基礎。《荀子·樂論》曰:“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其意是,誠信、真實是對禮樂踐行者的內在要求。法國文藝理論家布瓦羅也説:“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就歌唱藝術而言,歌聲的好聽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歌聲是歌手們真實的聲音。修音雖然修掉了歌聲中的瑕疵,讓歌聲聽起來很美,但這種美建立在“不真實”基礎之上,是一種虛假的美。

從近兩年的音樂實踐來看,觀眾的審美水準在提升,審美需求也在改變。在歌唱活動中,相較于歌聲的“好聽”,觀眾更看重歌手的真實或者説真誠——希望通過歌聲,看到歌手真實的唱功、真誠的情感以及歌聲所反映的大眾的真實生活。觀眾對各種假唱行為越來越反感,使用修音手段的音樂綜藝節目越來越不受歡迎,原因就在這裡。近來,不使用任何修音手段、唱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音樂節目受到廣泛關注,同樣彰顯了觀眾對“真”的認可。

作為一種技術手段,修音本無對錯,歌唱藝術的發展也需要修音技術提供支撐。但歌手不能將修音技術當成自己唱功不行的“遮羞布”,更不能將其當作包打天下的“萬能膠”。我們期待廣大歌手,在今後的歌唱活動中,回歸藝術初心,少利用些“科技狠活”,多展現些唱功技巧,用真誠態度唱出真實聲音,哪怕它並不完美。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03日13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