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秧歌表演現場
本報駐陜西記者秦毅
來自俄羅斯的藝術家與來自陜西榆林的傳承人同臺互動,“喀秋莎”遇到“信天遊”,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歌曲,卻都能充分傳遞歌唱者的情感和思想……近日,由陜西省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辦,榆林市委宣傳部、榆林市文化和旅遊局、榆林市外事和對外經濟協作局等承辦的“榆林·陜北民歌展暨國際非遺交流互鑒活動”在北京舉辦。來自阿爾巴尼亞、南韓、哈薩克、羅馬尼亞、義大利、尚比亞等20余個國家和相關國際機構的駐華外交官、非遺研究學者、外交關係專家蒞臨現場,就非遺保護、文化傳承等主題開展互動交流,進一步推動國際文明互鑒。
尼泊爾駐華大使比什努·普卡爾·施雷斯塔表示:“我很喜歡本次活動的展現形式,與以往我看到的展覽不同,它運用具有科技感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陜北民歌的歷史發展。我期待未來可以讓尼泊爾和陜北的非遺進行深度交流,進一步推動兩地之間的友好往來。”
此次活動以“傳承創新、互鑒合作”為主題,通過“千年老根黃土裏埋”“滿天星星一顆顆明”“守望非遺留住根脈”“信天遊永世唱不完”等篇章對陜北文化進行全面展示。憑藉國際非遺展演、特色非遺體驗以及多種科技化展陳手段,讓展覽“活”起來,為嘉賓和觀眾呈現一場非遺主題的視聽盛宴。
俄羅斯藝術家伊麗莎白演唱《喀秋莎》
活動現場,“喀秋莎”牽手“信天遊”,以音樂這一共通語言進行交流,深深感染了現場嘉賓及觀眾。藝術家站在實景搭建的黃土高坡上,輔以聲光打造的瀑布和窯洞,展現出黃土高原梁峁交錯、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恰到好處地將嘉賓帶到頗具陜北風土人情的環境中。此類創新感十足的展演形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活力。來自清澗縣的陜北民歌非遺傳承人帶來《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蘭花花》《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等曲目表演,來自義大利、俄羅斯的藝術家也演唱了經典曲目,天籟和鳴贏得中外嘉賓陣陣掌聲。
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顧問莫妮卡·貝澤加托表示:“陜北信天遊在表現形式上和義大利歌劇很類似,聲音高亢洪亮,能讓大家瞬間捕捉到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心情。十分期待陜北的民歌來義大利演出。”
此外,來自古巴的舞者阿利亞尼斯和亞尼爾在活動現場與陜北秧歌進行深度互動。富有激情的倫巴舞蹈和頗具熱情的陜北秧歌同臺演出,為海內外嘉賓帶來了藝術碰撞下的美的享受。
在參觀的同時,嘉賓還體驗了剪紙、跳秧歌等榆林特色非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級顧問唐華德説:“我本人去過陜西很多次,但是這次活動讓我對陜北文化有了更深層了解。”
榆林市非遺資源十分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6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1個。2023年1月,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省榆林市)通過驗收,被正式公佈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同年2月,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在榆林召開,進一步提升了全市非遺保護傳承水準,也擦亮了榆林非遺這塊“金字招牌”。
嘉賓點讚清澗石板
榆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單舒平表示,此次國際非遺交流互鑒活動依託榆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不斷深化榆林與友好城市的交流交往,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本次活動的舉辦,既是榆林與全國及世界各地非遺的交流互鑒,也是友誼的連接凝聚,更將是攜手合作、共創未來的新開端。榆林也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把加強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掘和用好陜北豐富的文化資源,讓陜北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在未來,榆林還將繼續全面整合區域內非遺項目,組織非遺交流活動,讓非遺技藝通過更多方式走進大眾視野、走向世界舞臺。
(圖片由榆林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