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丁貴梓
盛夏時節,甘肅天水師範學院音樂廳內鼓點鏗鏘、琴聲悠揚,《斬單童》《周仁回府》《花亭相會》等經典秦腔唱段輪番上演。多年不見的師友在此相會,以歌為酒,酣暢抒懷。“十多年的過往歷歷在目,恍如昨日。”該校文史學院2010屆畢業生付增芝記得,2008年,藝術團的第一屆晚會就是在這間音樂廳舉辦的。
“秦腔藝術團成立17週年演出,歡迎大家回來看看。”2024年6月,天水師範學院經管學院原黨總支書記、教授高學文發出的一則資訊,吸引了畢業多年的學生從四面八方返回母校,見證了第十二屆“古調獨彈”秦腔演唱會暨大學生秦腔藝術團成立17週年彙報演出的舉辦。
憶文化熱土願為愛奔赴
秦腔,是在西北大地上成長起來的藝術形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傳統戲曲資源積澱,秦腔藝術的延續發展也得益於這塊文化沃土。
2007年,一群熱愛秦腔的大學生自發組建了天水師範學院大學生秦腔藝術團(簡稱“秦腔藝術團”)。十多年間,一批批學生走出大學校園,走向社會,為推動秦腔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付增芝是甘肅張掖人,從小聽秦腔長大。她説:“當時,陜西西安、甘肅蘭州的一些高校都有秦腔社團,我們也想組建一個。”2007年9月,在學院的支援下,付增芝和幾個同學向學校社團管理中心申請創辦了秦腔藝術團。
秦腔藝術團成立之初還不到10名成員,沒有資金、沒有設備。2008年11月,為了舉辦秦腔藝術團第一屆晚會,同學們自掏腰包墊付活動經費,邀請專業劇團的樂隊和演員來演出。“當時,我們得到了校領導和老師的幫助。大家齊心協力辦好了第一屆晚會,為社團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付增芝説。如今,秦腔藝術團創建17年,已成功舉辦12屆秦腔晚會,推動了秦腔藝術在大學校園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從一團烈火到滿天星辰
“畢業3年後回到學校,還有點陌生感。但在活動室裏見到老師和同學們,我就知道自己到家了。”今年晚會結束後,社團成員、天水師範學院音樂學院2021屆畢業生石俊傑説。
初進學校的第一週,石俊傑就在打聽秦腔社團的消息。他還記得第一次站在活動室裏,面對老師和師哥師姐們練唱時內心的忐忑。如今,他已拜師在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秦腔藝術家李小鋒門下,並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一鳴驚人》等節目上表現突出。曾經的業餘秦腔戲迷石俊傑,如今是陜西西安經開第四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更廣闊的天地。
石俊傑僅是秦腔藝術團200余名秦腔愛好者中的一個縮影。該校教育學院2018屆畢業生高媛媛,帶著秦腔《花木蘭》在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節目上一展風采,獲得評委和觀眾的好評。付增芝本科畢業後前往山西繼續求學,如今在山西臨汾戲劇研究院工作。“從學生到戲曲工作者,身份的轉換讓我以更加專業的視角來思考社團的工作。”付增芝説。而正在西北師範大學讀博的楊耀斌覺得,一路走來有秦腔相伴,給了他很大的精神動力,做科研累了就吼幾嗓子秦腔。
“秦腔藝術團能堅持17年,除了每年都有熱愛秦腔的學生加入,還離不開老師的堅守。”付增芝説。目前,秦腔藝術團仍在不斷吸納新鮮血液,秉承“傳承秦腔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宗旨,砥礪前行。
守傳統之藝創時代之風
2017年8月,《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總體目標。
在新的歷史時期,秦腔藝術的守正創新與不斷發展,需要更多青年積極參與,讓校園裏不僅有朗朗書聲,還有婉轉曲調。付增芝和秦腔藝術團持續多年紮根基層,用實際行動讓更多年輕人走近秦腔、了解秦腔、喜愛秦腔。
“這些年,我一直在做戲曲校園傳播和普及工作,在山西師範大學開設了‘戲曲鑒賞’‘山西梆子戲欣賞與演唱’‘民間藝術’等課程,在臨汾的幾所中小學開設了戲曲課,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做這些工作,就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戲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付增芝説。
與此同時,秦腔藝術團也在考慮師資力量接續、傳播方式創新等問題。在付增芝看來,古老戲曲走進年輕人中間,需要藝術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運用好現代科技;專業院團也應繼承好傳統經典劇目,將本劇種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戲曲絕活提煉出來,進行交流展演,同時還要創新發展,打造屬於時代的精品劇目。
“希望用大學生秦腔藝術團獨有的方式,弘揚好傳統文化,傳承好秦腔藝術。”談到社團的前行之路,天水師範學院美術學院2007屆畢業生趙全洲表示。秦腔藝術團規模不大卻貴在堅持,映照出“千古秦聲”蓬勃向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