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十週年,應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組派,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數字文化集團、音樂人孫濤帶隊,于2024年6月15日至19日赴丹麥,在哥本哈根市政廣場和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進行了“文化和旅遊部2023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重點項目《中國聲音:二十四節氣》”的演出,並取得了圓滿成功,為丹麥觀眾帶來了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意境的沉浸式視聽享受。
本次系列演出以中國二十四節氣為文化主線,精選原創曲目及經典樂曲。6月16日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的演出,舞臺搭建因地制宜,以“古老”和“線條”為關鍵詞,用古老的市政廳大樓為背景,褐色的幔布與大樓色彩融為一體,幔布隨風飄蕩,動靜結合。演員的豎條紋服裝與臺階在視覺上形成了特殊的線條美。同時巧妙的將報時鐘聲納入其中,為現場觀眾獻上一場視聽盛宴。
演員們身著參照敦煌壁畫和唐代名畫作中初唐和盛唐時期的粧造用豎箜篌、簫、笙、中阮、竹笛、琵琶、嗩吶、二胡、打擊樂和塤等中國傳統樂器進行編制,以音樂語言演繹和展現民族音樂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將歷史經典畫面和韻律跨越時空帶給了丹麥觀眾,旨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演出中邀請了丹麥當地音樂家們演奏了《我和我的祖國》,
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的剎那間,不少僑胞熱淚盈眶,本曲結束後現場給與了熱烈的掌聲。
演出獲得了哥本哈根當地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演出現場氣氛濃烈,觀眾主動加入到演出隊伍,在互動中表達了對本場演出的獨特感受,共同奏響中西文化交流的和諧樂章。
6月17日在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的演出分為天道、地道和人道三個篇章。天道中,隨著二十四節氣背景視頻的轉換,中國音樂家依次演繹了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二十四個節氣音樂作品,讓丹麥觀眾通過音樂,感受到了四季更疊,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關,體驗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價值。
地道和人道中,中國音樂家邀請來賓在五行色背景幕布中間席地而坐,以不同音色的樂器來演繹木火土金水五行元素,請來賓體驗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特別是通過頌缽和擊罄的金音,帶領觀眾在一呼一吸間感受音樂療愈的神奇魅力;在鼓聲中,還邀請來賓參與擊鼓傳花遊戲。本場演出中,中國音樂家變裝為新中式造粧風格,體現當今中國社會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駐丹麥大使館的臨時代辦秦傑、文化參贊梁斌、丹麥皇家樂團資深音樂家、丹麥國防軍樂協會主席Michael Justesen、皇家樂團資深音樂家Martin Cholewa、著名丹麥詩人Niels Hav、鋼琴家Christina等當地知名藝術家都抵達演出現場聆聽。
中國駐丹麥大使館臨時代辦秦傑在致辭中提到,希望通過音樂的語言,讓大家感受到一種美好和幸福,來促進中丹兩國間的民心交流。
中國駐丹麥使館文化參贊梁斌表示,這場音樂演出高度呈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的魅力,體現了中國人與大自然和諧生息的場景。
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鄭文主任也在講話中提到,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一直秉承“天人合一——依順大自然韻律而生息”的理念,找尋中丹關於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價值。
丹麥觀眾也在互動中表達了對本場演出的獨特感受。其中一名叫莎莎的丹麥女孩看完表演後,感慨萬千,並用中文説到“聽著這音樂,我的心被打動了,這樂曲實在太美啦!”。
“中國聲音:二十四節氣”丹麥演出團團長由該項目總策劃孫濤先生親自擔任,他表示,本次活動的圓滿舉辦離不開各個單位的支援,也是臺前幕後人員共同的努力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結束了十個小時的飛行抵達哥本哈根,總導演周默女士就連同演員張浩、趙瑀、朱可欣、劉心茹、付聰瑩、劉姿辰、李泉穎拉起了沉重的道具,直奔舞臺進行綵排。淩晨兩點歸來,六點又起來化粧。殊不知,那只是當地時間,加上時差,他們已連續工作36小時。
時間緊、任務重,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竭盡所能,僑胞們守望相助,大家齊心協力克服天氣、現場設備設施、電力等困難。中心鄭文主任除了擔任主持人和翻譯,還親自上手搭建舞臺。中心馬成焃秘書,工作作風嚴謹,盡職盡責,在他的保障下,每場演出得以順利進行。丹麥·丹中融合會長楊慕君女士以及首都哥本哈根前代理市長、現任丹麥國家法院副法官鄢愛華女士等人也在籌備期間和演出現場也給予了大力支援。《丹麥皇家》雜誌等當地媒體也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並給予高度評價。
臺前的演員技驚四座,以千年曆史的中國樂器奏響了中國聲音。幕後的人員兢兢業業,幾十個小時的連續工作依然狀態飽滿。更多的幕後英雄同樣創造了貢獻,在此無法一一致謝,將以“中國”兩個字來代替!
“中國聲音:二十四節氣”從2022年摩卡藝術中心的“春分”,到2023年798國家藝術基金演出的“秋分”,再到2024丹麥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的“夏至”,將不斷探索海外舞臺,為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貢獻力量。
(文中照片拍攝/提供來自: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DKIF、鄭文、張浩、周默、孫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