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楚劇《田耕牛本傳》劇照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供圖
本報駐湖北記者瞿祥濤
一個跨越40年的故事,從一個人窺見時代變遷。6月21日,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創排的現代楚劇《田耕牛本傳》首演。
作為農村現實題材原創劇目,《田耕牛本傳》通過講述莊稼把式“田耕牛”一家祖孫四代的農耕故事,組成了中國農民世代相襲的傳承譜係,見證了千年農耕文明歷史變遷,演繹了中國農民這一群體的奮鬥史。
“田耕牛”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種糧大戶和“農狀元”,隨著原始的犁牛耕作被機械作業替代,以及土地流轉、“小田變大田”、現代農業發展等一波波時代浪潮,“田耕牛”産生了失落、困惑和抵觸,由此引發一系列矛盾衝突。最終,他在兒子、女兒、女婿等“農二代”和年輕的孫子、孫女等“農三代”的影響下,理解並融入時代大潮,和村民一起走上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這是一部具有深沉意義的輕喜劇。”該劇總導演何藝光介紹,在藝術風格上,以現實主義為題旨,追求浪漫主義表達,特別是有一批剛從藝校畢業的年輕人作為群演,讓整部劇充滿變革的激情與不斷探索的活力;音樂方面,在突出濃郁的楚劇味道、鮮明的湖北地域風格的基礎上,適當融入現代元素。
以幽默風趣的喜劇形式,表達嚴肅重大的主題,《田耕牛本傳》的首演,獲得廣泛好評。在中南民族大學就讀的學生張昊天説:“對我來説,這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在輕鬆的觀劇體驗中感受農村幾十年的變化,引人深思。”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季國平觀看此劇後説:“這是一部描寫農民與土地關係、糧食安全問題的作品,真實地折射出時代和農業的進步,主題和立意很有價值。3個階段的故事既生動有趣,也凝重深刻,非常獨特。”
為創作現實題材精品,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歷時兩年打磨該劇,特邀知名編劇宋西庭多次深入湖北農村收集素材,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在湖北應城采風過程中,得知應城農民“楊小運曾超賣萬斤糧求購‘永久’牌自行車”的事,在當年轟動一時,成為中國農村改革標誌性事件。後來,楊小運轉型成為懂知識懂理論的新型農民,曾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湖北省勞模等稱號。
應城種糧大戶楊小運是20世紀80年代的代表人物。編劇宋西庭以這個典型人物為藍本,融合幾十年來農民群體在歷史變革中的悲歡離合,塑造出“田耕牛”這個劇中人物。
《田耕牛本傳》由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雙獎得主,新時代中國戲劇(生行)領軍人才詹春堯領銜主演。雖然塑造了許多經典角色,但詹春堯在採訪中依然表示“壓力很大”。他笑稱,剛進排練場時,總導演何藝光反覆提醒“不能太帥了”,這個人物的最終呈現,是從細節上一點點摳出來的。
為琢磨出適合“田耕牛”的動作、造型,詹春堯狠下了一番功夫。如何做到有喜感但非搞怪的氣質?哪種表演方式才能讓自己更貼近“田耕牛”?最後,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八字腳”。“要把‘田耕牛’演得區別於自己以前的舞臺形象,步態上要像農民,舉手投足都要像‘田耕牛’,就要‘洗心革面’。”詹春堯説。
在“田耕牛”讓出土地蓋下手印的那場重頭戲裏,詹春堯還設計了一個“按空了”的細節,因為他內心是不願意的,這個動作會讓人物變得特別鮮活。
何藝光表示,從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耕牛本傳》反映了幾代中國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變化,並且在歷史敘事中力求人物與故事情節的典型性與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