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演藝新空間所展現出的魅力不斷釋放,激活了戲曲在當代創新發展的新動能,也對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讓更多走進演藝新空間的年輕人走近戲曲,讓演藝新空間建設從前沿熱點轉化為支援戲曲健康發展的創新驅動力。
演藝新空間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多地公共文化與文化産業供給與消費的新場景,是文化新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今天,戲曲演藝新空間的出現,讓傳統藝術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有了更多的連接,也讓傳統藝術的社會價值實現有了更寬廣的維度。
2023年,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火出圈”,讓戲曲走到了更多年輕人的視野中,同時也引發了戲曲文化創新的討論。在此前後,從文旅融合、城市更新、消費激活的角度,全國多地都在積極探索沉浸式戲曲或戲曲演藝新空間的建設,出現了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沉浸式豫劇《程嬰救孤》、沉浸式曲劇《茶館》《京城拍賣會》、沉浸式劇場《新劉海砍樵》等創新型的戲曲演出或戲曲特色鮮明的沉浸式演藝。在空間打造方面,北京市的“會館有戲”項目,讓戲曲在百年會館戲樓中重新唱響,以戲曲賦能古建活化。2023年,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公佈的第一批演藝空間培育項目中,有包括正乙祠古戲樓、吉祥戲院、繁星戲劇村等長期開展戲曲演出且具有跨界融合特點的空間。這些戲曲演出和戲曲新空間的打造,或是基於戲曲院團對新觀演關係和戲曲觀眾拓展的探索,或依託于城市空間更新的需求,讓以戲曲為特色的國潮成為文化消費的新選擇,或是讓戲曲回到自然情景會館戲樓之中,發揮傳統藝術賦能旅遊的作用,都從不同維度展現了新的空間變革對戲曲文化發展的影響。
戲曲演藝新空間所展現出的魅力不斷釋放,激活了戲曲在當代創新發展的新動能,也對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戲曲的發展,與演劇空間的變化密切相關。從戲曲演劇的傳統來看,如果説我國戲曲的根在民間,成長在勾欄瓦肆、會館戲樓、廳堂水榭、廟臺田野之間,後又進入鏡框式舞臺的現代劇場,那麼今天的演藝新空間以另一種形式回歸民間與生活,又將對戲曲發展帶來何種影響?如果説20多年前中國小劇場戲曲的出現反映了那個時代演劇空間變革對戲曲本體的觸動,那麼今天的演藝新空間于戲曲來説,又有何種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在戲曲演劇空間的“走出”與“回歸”中探求新的時代價值,這既是一種對創新的思考,也是對傳統的追問。這需要我們從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更全面地把握新空間對戲曲創作、演出、觀眾的意義,拓展戲曲傳播的社會價值維度,並在此基礎上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從藝術創作上看,戲曲新空間已經成為傳統藝術貼近當代青年生活方式的重要選擇,較傳統劇場演出往往會有更加鮮明的受眾導向,觀眾的沉浸體驗和審美是新空間創作的重要關注點,這一認識貫穿創演全過程。在選題上,需要把握如何對傳統戲曲不同劇種的經典劇目、故事和現代受眾的審美選擇進行更好的連接、轉化,或是從當代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中提煉適合戲曲劇種的創作主題。從戲曲表導演上,需要在堅持戲曲表演水準的基礎上,思考不同的空間定位需求和沉浸式體驗對觀演關係的影響。而音樂唱腔、舞美服化則要關注從傳統劇場演出、鏡框式舞臺到不同空間形態、不同音場和燈光的變化,在保留原有劇種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多元的空間形態和變化的觀演關係就當代的觀眾審美做適應性的改變。在傳播運營層面,新空間演出更是推動戲曲文化傳播進入新媒介傳播的重要途徑,運營者既要重視觀眾在演出現場的體驗,也要更加重視網路社交傳播的新需求。
除了創作演出外,新空間的健康發展也需要包括戲曲院團、空間運營機構等不同參與主體的認識更新。從戲曲院團建設發展角度,戲曲作為角兒的藝術,演藝新空間作為一種新形態的場團連接形態,需要我們認識戲曲院團、劇場空間、戲曲演員成長之間的關係,不斷完善戲曲院團的創作、演出、管理機制建設。從人才培養角度,需要讓戲曲新空間成為戲曲青年演員成長孵化的平臺,引導和托舉更多的優秀戲曲演員,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複合型戲曲人才,助力戲曲人才的長期培養。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場景,戲曲演出需要在堅持戲曲文化美學特徵的基礎上,更好地與多元業態融合,充分發揮國潮對文化消費的賦能和帶動作用。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戲曲演藝新空間是戲曲藝術在當代拓展受眾、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代社會需求雙向奔赴的結果。在今天,我們需要更加全面認識、理解、把握戲曲演藝新空間的意義,讓更多走進演藝新空間的年輕人走近戲曲,讓演藝新空間建設從前沿熱點轉化為支援戲曲健康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在戲曲的研究、實踐、育人的全流程中,去探索實現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將推動戲曲的發展更好地融入社會時代的大潮,更深入地踐行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為人民服務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