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國平(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研究員)
吉安採茶戲《有鹽同鹹》是一齣演繹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大戲,一部“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的初心之作。
這齣戲的主要劇情是:20世紀20年代末,井岡山的一個小山村,19歲的七秀因家貧將要被迫嫁給地主,一位紅軍阿哥以半罐鹽和三塊大洋救贖了她。她感恩紅軍阿哥,雖只見到了一個“個子高高、腰板筆挺、走路帶風”的背影,但從此堅定追隨紅軍腳步,來到革命聖地井岡山,在楊鴻飛連長、羅思齊姐姐的引領下,迅速成長為革命戰士。
戲曲舞臺上描寫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很多,但《有鹽同鹹》以七秀與半罐鹽的傳奇經歷,演繹出一部現代採茶大戲,不僅別具一格,而且以“有鹽同鹹、無鹽同淡”的形象比喻,藝術地再現了革命鬥爭時期無論多麼艱苦,“只要紅軍有鹽吃,就得讓老百姓的菜碗也是鹹的”的動人場景,深刻揭示了紅軍官兵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牢記初心使命,依靠人民群眾走向革命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該劇前半場陽光快樂,後半場悲壯浪漫。七秀因紅軍阿哥而獲得解放,因革命聖地人與人的平等和關愛而愉悅幸福。然而,革命戰爭又是殘酷的,羅姐姐和楊連長的壯烈犧牲給七秀帶來震撼,她迅速成長為革命戰士。面對敵人的死亡威逼,她挺身而出,保護鄉親,悲壯而崇高。正如編劇羅周所説,引領人類的是永恒的信仰。正是永恒的信仰和大愛,激勵著楊連長、羅姐姐和七秀為了人民奉獻犧牲。
全劇以鹽為喻,結構出《分鹽》《埋鹽》《化鹽》《飲鹽》《識鹽》《歌鹽》六場戲,演繹了七秀追隨紅軍連長楊鴻飛的成長之路,揭示了軍民生死與共的血肉聯繫和共産黨人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信念。在劇中,鹽就是命,救了七秀、救了鄉親,而七秀用鹽搶救臨産的羅姐姐,搶救負傷的楊連長。“鹽”是劇目著意營造的核心意象,劇中粗鹽化水入棉衣等生動細節,都是非常感人的場景。
該劇以情動人,展現了豐富的情感。就七秀而言,對楊連長的愛情、對羅姐姐的仰慕、對長根的兄妹之情、對鄉親們的親情,都十分動人。作為全劇靈魂人物,七秀敢愛敢恨,楊連長機智沉穩,他們的情感是全劇情感戲的主線,七秀誤以為楊連長是羅姐姐丈夫,把對楊連長的愛深埋在心底。當聽説楊連長受傷,她不懼犧牲的危險奔赴戰場尋找。當七秀知道誤解了羅姐姐與楊連長的關係時,大膽向楊連長表白:“我打定主意,非你不嫁!”楊連長犧牲了,七秀手捧那張特別的“結婚證”,傷心欲絕,讓觀眾不禁淚下。
全劇飾演七秀、楊連長、羅姐姐、長根的四位演員都表現出色,尤其是飾演七秀的吳非凡,表演更是驚艷。她是當紅粵劇名家、梅花獎獲得者,表演極有靈性和天賦。此次轉演採茶戲,既要學説吉安方言,還要唱出採茶韻味,難度不小。她把山歌體的採茶戲唱得美妙動聽、鄉土韻味十足,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生動塑造了一位敢愛敢恨、堅韌頑強的女性形象。
該劇的編劇羅周和導演童薇薇都是江西這片紅色沃土上成長起來的戲曲家,因為家鄉情結、紅色基因,他們對家鄉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眾有天然的親近感。針對本劇題材的特殊性和採茶戲劇種的地域性,羅週一改以往典雅凝煉的文字風格,用民歌體、鄉土味寫作,多用比興,追求意境,既通俗明瞭,切合人物身份和劇種特徵,又朗朗上口,便於吟唱。童薇薇出身贛劇世家,她對井岡山有特別的感情,對劇目所蘊含的井岡山精神深有體會。用童薇薇的話説,在《有鹽同鹹》中,這“鹽”是紅軍解救少女七秀的初心,是照亮七秀革命之路的信仰之光,是打破時空維度的情,再現百年征程的信仰如山、信念似鐵、初心如磐。七秀、楊鴻飛、長根、羅思齊,是舞臺上的“他”,更是歷史上的革命先烈們,舞臺讓我們與九十多年前的“他們”會面,去感受“他們”的青春,感受“他們”為了革命理想以鮮血與青春燃起的生命之光。童薇薇在執導時對於“鹽”的意象營造和“情”的魅力渲染特別用心。同時,她又十分重視吉安採茶戲劇種的當代開拓,充分運用《反川調》《別店調》等特色鮮明的採茶曲牌和山歌去塑造形象、抒發情感、感動觀眾,對採茶戲的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6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