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從鄉野山歌到世界非遺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發佈時間:2024-06-25 09:29:23 丨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當夏天的風,吹綠了西北的森林草原,吹開了漫山遍野的花朵,“花兒”歌手們便相聚在青山翠谷中一展歌喉,嘹亮的歌聲吸引周邊群眾慕名而來,共同開啟數百場獨屬於西北人浪漫的鄉村草地音樂節——“花兒會”。

2009年,“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從鄉野山歌一躍成為世界級非遺,其背後究竟蘊藏著何等魅力?

古老的“花兒”,活著的《詩經》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一種原生態民歌。

“青絲垂柳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明代詩人高洪的《古鄯行吟》是目前已知最早關於“花兒”的記述。然而,一些研究學者認為,“花兒”的形成時間可能更早。

“‘花兒’與《詩經》一脈相承,被譽為‘活著的《詩經》’。”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張潤平説,“花兒”曲詞優美、善用比興抒情,不論遣詞造句,還是格律形式,與《詩經·國風》中收錄的各地民歌如出一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借景抒情,表達愛而不得的憂傷。而一首“洮岷花兒”:“雲彩退了天晴哩,牡丹開的照人哩。説下你叫我尋哩,牡(丹)葉大者咋尋哩。”以花喻人,亦表達了相似的惆悵。

如今,按照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不同,“花兒”大致可分為“洮岷花兒”“河湟花兒”和“六盤山花兒”等類型。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四級調研員季緒才介紹,岷縣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最早命名的“中國花兒之鄉”,是“洮岷花兒”核心傳承區。“洮岷花兒”從古至今主要傳唱“啊歐令”和“兩憐兒令”兩種曲調,沿襲了“花兒”最原始的唱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花兒會”一場詩與歌的狂歡

“花兒一唱人就來了”,是岷縣人相沿成習的“花兒”約定。

6月19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在位於岷縣十里鎮大溝寨村的五台山上時,熙熙攘攘的人群便紛紛涌向“花兒會”主場。

“黃瓜扯蔓墻上搭,花兒的把式高唱家,我多久把你纏上哩,纏上我把心放哈。”一名女歌手大膽示愛。

“一對黑牛犁藥地,你拿實心我拿意,遲早要在一起哩。”一名男歌手積極回應。

妙語連珠的歌詞,婉轉悠揚的歌聲,現場觀眾聽得沉醉入迷。如此熱情似火的“花兒”對唱,使整座五台山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

“只有走進‘花兒會’,才能聽到最原汁原味的‘花兒’,讀懂産生這種音樂行為的完整語境,窺見它生生不息的奧秘。”廈門大學音樂學教授王珉説,“花兒”是平民的詩歌,“花兒會”是人們盡情釋放喜怒哀樂的狂歡節。

52歲的“花兒”女歌手蒲次菊撐傘歌唱,神采飛揚。而平日裏,她在鄉下經營廢品回收站謀生。

“磨裏磨的青稞面,一年三百六十天,我不唱花兒心不甘。擔水鉤子往上彎,我住納納禾馱朱麻灘,人多地少光陰窮,我把男人和娃引進城。”嘹亮的歌聲傳達了她熱愛“花兒”,同時勤勞致富,把丈夫和孩子接到縣城安家的故事。

荷蘭萊頓大學客座教授高文厚熱衷於研究中國民間音樂。20多年前,他曾兩次來岷縣對“花兒”進行田野調查,今年他再次出現在“大溝寨花兒會”上。

“音樂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感到幸福。‘花兒’歌手們聚在一起,能連唱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一整天,我能從他們臉上看到發自內心的快樂。”高文厚説。

多民族共唱百“花”齊放

20日晚,一場盛大的“花兒藝術節”在岷縣縣城啟幕。驟雨初歇收斂了夏日熱浪,成千上萬名山鄉群眾涌入洮河之濱的主會場,參加這場“花兒”盛會。

夜色朦朧,華燈璀璨。由“洮岷花兒”傳承人、青少年、舞蹈團隊聯袂演繹的開場歌舞《唱花兒的花兒》,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人們興奮地揮舞著手中的熒光棒,享受古老“花兒”帶來的別樣快感。

“九曲黃河十八道彎,黃河灘是我們的家園。”在“花兒藝術節”現場,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花兒”傳承人撒麗娜用《九曲黃河我的家》選段,展現了“六盤山花兒”別樣風采。

“花兒”是由漢、回、藏、蒙、土、東鄉、保安、撒拉、裕固等多民族共創共用的民歌。

“一唱花兒,心就靠近了,她們唱得又高又好聽。”“洮岷花兒”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郭成至今仍記得,他20多歲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素未謀面的藏族姑娘隔著樹林對歌的場景。

長期研究“花兒”的民俗學家、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柯楊表示,“花兒”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由多民族共同創造,卻主要用一種語言(漢語)演唱的民歌,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交流交融和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更精彩。撒麗娜説,共用漢語演唱讓“花兒”可以被更多人聽懂。

“花兒”聽著聽著就“開”在了心裏。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孔慶浩説,“花兒”融入到西北人民生活中,融進了他們生命裏,滋潤著各族群眾的精神世界。(新華社蘭州6月22日電記者郎兵兵)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