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欣然
40歲的武新茹既是一名宛梆演員,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崑曲表演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近兩年,她在課餘開啟宛梆教學表演的直播,吸引眾多觀眾觀看、學唱。
宛梆是河南省內鄉縣地方傳統戲劇,唱腔高亢,風格豪邁奔放,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作為稀有劇種,宛梆的知曉度有限,人才緊缺,幾度瀕臨消亡。多年前,武新茹進入內鄉縣宛梆劇團(後劃轉為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簡稱“保護中心”)開辦的戲校學藝,畢業後成為劇團的一名老旦演員。當時,內鄉縣的宛梆演員大都由團中老藝人“傳幫帶”。隨著老藝人陸續離世,宛梆的傳承再度式微。武新茹心有不甘,2020年,她將一個在心裏徘徊多年的念頭付諸行動:參加高考,進入高校深造。
彼時,武新茹爭分奪秒地“搶”時間復習,早上5點就起床,晚上7點下了班,她又匆匆趕去補習班學到深夜,第二天再次踏著晨光出門。功夫不負有心人,武新茹用了一年時間就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崑曲表演專業,學習小生行當。武新茹表示,之所以選擇崑曲表演專業,是希望能在不改變宛梆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讓宛梆得到進一步發展。宛梆的表現形式較為粗獷,而崑曲對表演的要求則細緻入微,具體到某個字的發音輕重都有講究。
從老旦到小生,從宛梆到崑曲,不同戲種和行當有著天壤之別。入學後第一個學期,武新茹為了儘快熟悉崑曲表演技法,不斷調整著咬字、吐字和唱腔,幾乎咬破了嘴唇,老師也曾勸她轉回熟悉的老旦行當。在巨大的壓力下,她每天搶著預約練功房,約不到就在學校的小花園或操場上,在旁人好奇的目光中反覆聽錄音、練唱段,終於掌握了方法,學業步入了正軌。
克服了學習的難關,武新茹又開始思考,除了從崑曲中汲取精華,自己還能為宛梆做些什麼?“前幾年,線下演出受影響,保護中心就試著在平臺上直播宛梆,吸引了不少觀眾。”受此影響,她在課餘時間開啟直播,從發展傳承講到演出技巧,將宛梆的“家底”和盤托出。
新媒體為宛梆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傳播平臺,讓這一稀有劇種走入大眾的視野。“宛梆女聲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十分動聽,配上宛梆的主弦梆胡,猶如鳥鳴婉轉,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大家常問我花腔怎樣演唱。”一段時間後,一些觀眾漸漸不滿足於觀看表演,躍躍欲試想要學唱宛梆。一路見證宛梆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她倍感欣喜,除了向觀眾推薦學習宛梆的配樂和視頻,還將保護中心的新媒體賬號介紹給大家。後來,武新茹的賬號常常收到觀眾交的演唱視頻“作業”。
“我的觀眾有相當一部分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這讓我既驚喜又意外。”武新茹表示,很多年輕觀眾不僅願意學宛梆,還在新媒體平臺上發送表演視頻,她也始終鼓勵觀眾大膽學唱、自信表達:“宛梆想要發展得更好,離不開廣泛傳播,也離不開青年力量的參與。”
進入6月,學生們開始備戰期末考試,武新茹也不例外。月初,她結束了這學期最後一次直播,向觀眾請了假,全身心投入復習中。
明年,武新茹就將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談及未來,她提出將繼續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現宛梆的魅力,把宛梆帶出內鄉,讓更多人注意到這顆滄海遺珠。此外,武新茹也想要回到宛梆戲校,運用所學本領助力宛梆人才培養,為宛梆傳承築牢基礎、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