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戲曲新劇目:“急就章”也要出佳作

發佈時間:2024-06-13 09:24:44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焦振文

現代劇、傳統劇、新編歷史劇“三並舉”業已成為戲曲劇目傳承發展的共識。一般認為,傳統老戲是各個劇種重要的看家戲,幾乎每個劇種,無論大小,都擁有自己劇種標識性的經典劇目,比如河北梆子的《大登殿》《蝴蝶杯》、評劇的《花為媒》《秦香蓮》、黃梅戲的《女駙馬》《打豬草》、越劇的《紅樓夢》《五女拜壽》、老調的《潘楊訟》《忠烈韆鞦》、平調落子戲的《借髢髢》等。

我國通俗文藝往往具有歷史層累性的特點,也就是一個故事母題歷經千百年來代代改造、演繹而最終成就經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楊家府演義》《西廂記》《牡丹亭》等藝術經典無不如是。當然,民間傳統戲曲藝術更不例外。“唐三千、宋八百,數不盡的三列國”説的就是歷史故事成為戲曲藝人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也正因如此,老戲尤其是老戲中的摺子戲無不是歷經幾代乃至十幾代藝術家千錘百煉而凝結的藝術精華,其藝術價值自不待言。相較而言,一些新編劇目,尤其是一些應景之作的“急就章”則不被看好,被認為難出佳作。當真如此嗎?恐怕不可一概而論。

一些倉促開工、急於應景的新編劇目“急救章”,演出幾場便偃旗息鼓、銷聲匿跡。嚴格來講,類似的劇目可能僅是借用了戲曲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沒有很好地遵循戲曲藝術創作的特殊規律,只能以失敗告終。

但不可否認,歷史上,包括今天,亦有不少“急就章”堪稱佳作,甚至經過時間的淘洗和藝術家的淬煉而成就經典之作,比如豫劇的《朝陽溝》、評劇的《楊三姐告狀》就是典型代表。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説説知心話。親家母咱都坐下,咱們隨便拉一拉……”誰能想到這部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朝陽溝》居然是7天的速成之作,誰又能想到這齣戲首演時竟然連劇名都沒有,更不可思議的是首演時劇本還有四句合唱詞沒有想好,是劇作家楊蘭春當場現編了“老風俗舊習慣年年改進,年年改月月換日月更新。有文化能勞動情通理順,要當成傳家寶傳給兒孫。”四句唱詞,同時為這齣戲臨時起了《朝陽溝》這個名字。恐怕當年誰也未曾料想到,這一“急就章”日後成為河南豫劇院三團乃至整個豫劇界的驕傲。

評劇《楊三姐告狀》同樣屬於“急就章”。《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在20世紀初根據真人真事創編的現代戲,一經上演便掀起軒然大波,如今已成為評劇的看家戲。

新時代以來,為數眾多的劇種、院團創作出不少新編劇目,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就,其中不乏“急就章”,有不少都在逐漸得到時間和觀眾的檢驗與認可,都在不斷地進行打磨與淬煉,期待這些劇目成為將來的經典。

那麼,不少“急就章”何以能成為佳作呢?“急就章”正是因為“急”,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劇作家、藝術家創作的興奮點,促使其藝術創作的“靈感”出現。靈感如靈光乍現,轉瞬即逝,所以魏晉時的陸機在《文賦》中説:“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亦曾形象地將“靈感”比喻成“茲遊淡薄歡有餘,到家恍如夢蘧蘧。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急就章”成為佳作離不開創作家、藝術家紮實的文化藝術功底與修養,更離不開創作家、藝術家對戲曲這一藝術形式獨特規律的把握與遵循。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