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浚
戲曲現代戲一般指現當代題材的戲曲劇目,源於20世紀初的“時裝戲”。現代戲、傳統戲、新編歷史劇“三並舉”政策的提出,讓現代戲在成為戲曲劇目類型概念的路上更進一步。我們常聽到一種習慣性説法:“古裝戲反映古代生活,讓當代人有距離感;現代戲離現實生活較近,更容易被當代觀眾接受。”一路走來,戲曲現代戲佳作頻出,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些現代戲雖然裹著現代的“皮膚”,卻沒有長成時代的“筋骨”,看起來題材是現實的、故事是近年的、人物是當下的,卻難以給觀眾時代感、現代感、當代感。有的現代戲甚至不如古裝戲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共情,坐在劇場裏看現代戲有時反倒不如刷一條時事新聞、聽一場事跡報告會、讀一篇人物報道來得親切感人,心理距離非但沒有拉近,反而變得更疏離、阻隔、陌生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從形而上的觀念和形而下的手法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創作者是否培育了現代意識,觀念是否具有前瞻性。有人認為:“只要演的是現實題材,就能貼近當代觀眾。”我們不能搞“題材決定論”,來源於現實不僅僅是時間維度的概念,更是思想意識的概念。有時明明是在寫時代楷模、演當代先鋒,如果創作者觀念陳腐、思想保守,不能走在認識前列,必然導致作品浮在表面,創作時跟風應景,説空話、廢話,跟觀眾做“人近心遠”的“交流互動”。結果是將現代題材演得“面”新而“裏”舊,仿佛劇中人是從20世紀甚至更久遠的時空穿越而來。
二是創作過程是否採用了創新表達,手法是否具有先進性。戲劇界常説“寫遠不寫近”,現代戲與真實原型的樣貌、自然主義的表演、生活習慣的語言距離較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戲曲程式體系的發揮空間,影響了誇張寫意的“戲曲化”表達。如果形式落伍、手段不足,讓原本想像力天馬行空、表現力新招迭出、創新創造活力四射的舞臺藝術背上了沉甸甸的“現實”包袱,不符合現代審美意識,觀眾就會産生割裂感、違和感。
如何提升現代戲的“當代感”?我們需要從時代、生活、人物三個方面考量。
一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向時代借一支妙筆,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人認為:“現代戲成功率低是因為戲曲作為傳統藝術,本身難以表現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事實上,經過戲曲工作者百餘年的探索實踐,用傳統戲曲手段演繹現實生活、塑造新人物的範式已穩步形成,完全能駕馭現實題材、身邊故事、當下人物。
二是要堅持深入生活,從生活引一泓源頭活水,從生活之“源”開掘出藝術之“流”。生活和藝術就像米和酒的關係,只有用生活的米才能釀造出藝術的美酒。創作者要俯下身、鑽進去,投身火熱的生活,用心挖掘事跡素材。現代戲的主角常常自帶光環,但光環不等於行跡,行跡不等於故事,故事不等於戲劇,有了生活並不代表就“有戲”,其間有很長的路要走。面對真實、切近、質樸的生活,既不能“躺平”,甘於平庸乏味,更不能“矯情”,強行加戲、生硬拔高、人為製造衝突,以“咋咋呼呼”代替真情流露,顯得幼稚可笑。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對生活有洞見、有讀解、有感悟。
三是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回歸普通人、平凡人、真實可信的人。越是現實題材越要接地氣,越是當代人物越要説人話,讓舞臺形象在觀眾眼中亮起來、心中活起來。不應把人物符號化,把概念圖解化,把現代戲演成活報劇。我們應該關注現代人的所思所言所行,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愛與恨、喜與悲、夢想與現實、衝突與和解,通過直抵人性的交流,抒發有血有肉的情感,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觸動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實現觀眾和人物的同頻共振、心與心的雙向奔赴。
歸根結底,為了推進傳統戲曲藝術的現代化,提升戲曲現代戲的當代感,新時代戲曲人自身要實現現代化的更新迭代與轉碼升級,擔當起新時代賦予自己的新使命。我們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做時代精氣神的提振者和抒寫者、人間煙火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在生活情景的藝術化表達、現實人物的戲曲化演繹、傳統文化的時尚化呈現中,用心用情開展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創作,發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戲曲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