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傳統文化之風勁吹,成為全國各地文旅産業的新亮點。在河南洛陽,穿漢服、賞牡丹、看非遺,成為遊客的熱門選擇;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與景德鎮禦窯博物館通過新穎的展覽形式與互動體驗,讓展覽越來越有看頭,成功抓住遊客。據統計,“五一”期間,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接待遊客8萬餘人次,景德鎮禦窯博物館接待遊客9.8萬餘人次。如今,我國文旅項目以喜聞樂見“接地氣”的形式潛移默化融入群眾生活,不僅讓群眾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更增強了對華夏文明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脈綿延,我們當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對於任何國家來説,只有增強社會群體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生存與發展。而社會群體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對文化的認同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歷史文化遺産對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學創新具有保障意義,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不單單是認識歷史的需求,還是文學、藝術、技術等領域創新的實際需求。開展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僅可以完好無損的保護對中華優良傳統文化,而且還可以傳承中華道德文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方面。
創新文化保護傳承模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活起來”。近幾年,北京大前門的許多傳統文化會館向公眾打開了大門,不僅演出傳統戲曲、相聲,還增加了沉浸式話劇等,讓演出更符合時尚潮流,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以“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XR創新呈現”再現八位文化宗師的人生故事。《中國詩詞大會》運用XR、VR等科技手段突破時空界限,以詩詞為媒,為觀眾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場,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見,創新文化保護傳承,可以結合現代科技賦予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呈現方式。
在傳承中加強創新,講好新時代“文化故事”。任何文化活動要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服務品質與服務水準。政府挖掘文化資源過程中,可將重心放在市場需求量大且內涵豐富多彩的品牌文化産品上,為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優化整合歷史文化遺産資源,可建立特色産業園區,促進歷史文化遺産産業集群發展以提高市場吸引力。另外,還須強化人才培養力度,從歷史文化遺産的資源資訊角度出發,構建了專門的保護檔案室以及傳承人數據庫等,為歷史文化遺産傳承人提供支援,在傳承中加強創新,盤活文化資源,從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委宣傳部 謝月明 朱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