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根據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治沙真實歷史改編的大型晉劇現代戲《大漠春歸》,在內蒙古藝術劇院音樂廳成功首演。
該劇目生動再現了內蒙古治沙人用青春和堅守,為築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接續奮鬥的感人故事。《大漠春歸》作為呼和浩特市年度重點文藝作品,由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指導,和林格爾縣委、縣政府與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共同出品,呼和浩特市晉劇院主要創排。劇目創作特邀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著名戲劇(戲曲)導演藝術家郭小男擔綱導演,由呼和浩特市晉劇院新一代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主演。該劇以傳統與創新相融合的藝術手段,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台題材宏大、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大型原創現代晉劇,謳歌了一段內蒙古治沙人用青春和熱血在茫茫荒漠譜寫的不朽傳奇。
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翻開內蒙古防沙治沙歷史,在馳而不息的實踐過程中,沙漠建“綠洲”“綠進沙退”的故事感人至深。晉劇現代戲《大漠春歸》講述了在黨中央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建設防護林體系重大戰略決策”背景下,和林格爾縣委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林牧為主、多种經營”路線方針,時任縣長帶領當地群眾披星戴月、戰天鬥地,用堅守與堅持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畝沙地變綠洲的故事。劇目歌頌了內蒙古治沙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彰顯了一代治沙人“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與“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同時體現了各族幹部群眾在傳承與奮鬥中堅守綠色林海的紅色使命擔當。
聚焦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守正創新展時代風貌
《大漠春歸》創作聚焦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態文明故事,賡續首府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文化能級為目標,通過將北方傳統戲劇晉劇的鮮明風格及內蒙古獨特的自然人文元素相結合,同時還融合了馬頭琴音樂、現代舞臺藝術等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最終形成了本劇的創作風格。為了讓劇目更加好聽、好看,除了在形態、動作上與現實人物靠近外,該劇更注重打磨演員自身的光鮮與精緻,實現與人物靈魂上的共通,以人的最基礎的現實需求來推進戲劇性創作,關注人物生存環境的嚴峻、艱難以及由此爆發出來的光芒,力求打造出嶄新的治沙楷模群像。
反響:至真場景如臨其境,至誠演出感人至深
觀眾:“這部現代戲《大漠春歸》看了以後非常震撼。選題非常好,我們內蒙古地跨‘三北’,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白二爺沙壩,是20世紀80年代和林格爾縣40萬畝荒漠中最大的一害,‘人迷眼,馬失蹄,白天點燈不稀奇。’這是那時候白二爺沙壩黃沙肆虐的真實寫照。如今白二爺沙壩樹木蔥郁、枝葉婆娑,萬畝林海綠意盎然,那是經過了幾代治沙人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人沙大戰’。這樣的精神應該多弘揚,讓年輕人知道。”
觀眾:“我是含著熱淚看完這齣戲的,我非常震撼,它感動了我,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如今的和林格爾是抬頭可見‘天空藍’,放眼環顧‘生態綠’,只此青綠間,廣大治沙人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用綠色畫筆描摹的壯美畫卷。這部戲題材選的好,編劇編的好,演員更好,為我們呈現了40多年前戰天鬥地的崢嶸歲月。”
觀眾:“整部作品高立意、大意境、接地氣,舞臺效果非常好,情節跌宕起伏,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優美的唱段,讓我置身其中的感受到了那段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
晉劇院副院長梁孝平:“《大漠春歸》這個劇本,我們精心打磨了一年多。在期間,我們邀請了著名劇作家們多次研討,又走訪了當年白二爺沙壩的親自戰鬥者們,幾易其稿。我們晉劇院全體演職員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奮戰,今天終於將《大漠春歸》搬上了戲曲舞臺,就是想通過舞臺形象來大力弘揚“三北精神”,更好地推廣和發展晉劇藝術,更好的講述我們內蒙古的故事。從《大漠春歸》的創作中我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只有堅持創作‘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的作品,才能在廣大觀眾中産生強烈的共情共鳴。未來我們將持續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為目標,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結合文化惠民演出,積極推動《大漠春歸》基層巡演工作,同時也將對該劇進行進一步打磨,在巡演歷練中不斷完善,使其成為呼和浩特市實施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張亮麗名片。”(田孟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