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2024年話劇編劇、導演人才培訓班開班儀式。本報記者方非攝
本報記者高倩
“導演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創作室負責人唐燁向年輕人提問,有人回答説是學識,有人説是膽量。作為一名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前輩,唐燁沒有立刻給出評價,她希望3個月的學習結束後再聽聽大家的答案。昨天,北京人藝2024年話劇編劇導演人才培訓班開班儀式在菊隱劇場舉行。這次編、導培訓班是北京人藝首度進行編劇與導演人才的聯合培養。
重點選拔“90後”青年人才
今年年初,編、導培訓班啟動報名,經過前期的考試和選拔,最終有14名編劇、導演學員入選,基於北京人藝與天津人藝開展的戰略合作,天津人藝也選派了2名學員。5月至8月,培訓班將開展為期3個月的培養。“從前,我們非常關注與大家的合作,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發現每一位著名編劇都有自己的工作節奏和未來的創作方向。”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説。為了適應人藝的發展與市場主流觀眾群體的變化,培訓班的選拔重點面向專業領域的青年編、導人才,特別是“90後”。昔年,曹禺23歲創作《雷雨》,何冀平、鄭天瑋寫下《天下第一樓》與《古玩》時也不過30來歲。“在過來人眼裏,這個年紀好像很稚嫩,但只要有才華,任何時候都能綻放。”馮遠征説。
“這次培訓班不是招聘,我們不僅是為了人藝發現人才,也希望給更多年輕人打開一扇窗。”馮遠征説,之前在和年輕人交流時,發現一説起與人藝合作,大家都敬而遠之,“覺得想都不敢想”。培訓班像一個信號,“我們想告訴年輕人,只要努力,人藝的大門就是敞開的。”馮遠征這樣説。
培訓班將延續人藝創作傳統
培訓內容方面,第一個月,30余位院內外專家將進行集中授課,既覆蓋編劇、導演兩個專業領域,也包括戲劇評論、戲曲、曲藝、舞美、表演等多個方面。同時,培訓班將延續北京人藝深入生活的創作傳統,組織戲劇觀摩以及一系列采風活動。學員們將用兩個月時間醞釀創作,以舞臺演出的形式呈現培訓成果。編劇與導演將自由組合,在指導老師的嚴格把關下對經典作品進行全新解讀,或完成一部當代北京題材的原創作品。最終,人藝青年演員將參演作品,在小劇場進行彙報演出。
這3個月裏,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學員們還要朝夕相處,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傾聽,學會通過別人的幫助實現自己的設想。”培訓班教學組成員唐燁説。一台演出的落地呈現絕非單打獨鬥、閉門造車,而是需要多方位通力合作。培訓班第一課上,馮遠征便講解了自己作為演員如何配合導演、作為導演怎樣協調演員的雙重經驗。接下來,濮存昕、楊立新、龔麗君、閆銳等授課老師都將把多年積累的心得帶到課堂中,創作室、舞美處的藝術家們也將分享行之有效的舞臺實踐——正是出於這些考慮,在選拔學員的面試環節中,唐燁才有此一問:“導演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在她看來,年輕人應善於溝通,也要眼界開闊,在“最有熱情、最不受束縛的年紀”充分燃燒自己的藝術夢想。
人才儲備、劇目積累雙管齊下
“對我們來説,北京人藝就是話劇的‘聖殿’,我們對這裡滿懷憧憬和嚮往。”培訓班學員代表劉翀佐説,人藝的選拔消息發出後,他的朋友圈興奮得炸開了鍋,自己通過層層篩選,才拿到了正式的入場券。“初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獨立編劇或導演的作品。”劉翀佐之前參加過烏鎮戲劇節、北京大學生藝術節、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等多個項目,有一定經驗,這次走進人藝的課堂,他想再上一層樓,“期待能系統學習北京人藝正宗的藝術創作方法,創作出真正被中國戲劇市場認可、喜愛的作品”。
巍峨的話劇“聖殿”並非守成不變,從近兩年的《趙氏孤兒》《哈姆雷特》《慳吝人》等作品中,劉翀佐能覺察到,“北京人藝的表達也在變得年輕化,作為年輕學員,我們一定會跟上時代的趨勢和方向。”在關注當下命題與承繼人藝傳統的平衡間,培訓班也希望發掘一批適合人藝創作風格的編、導人才。未來,北京人藝還計劃以項目合作的形式進行舞臺創作,豐富現有的藝術創作機制,讓人才儲備、劇目積累雙管齊下。
有趣的是,一團喜氣的開班儀式上有勉勵信任,也有逆耳忠言。“有一個壞消息,就是偉大的編劇、導演從來不是教出來的。”培訓班教學組成員、導演徐昂潑了盆“冷水”,培訓班絕非包教包會的靈藥,能走多遠,還要靠學員們自己的領悟與努力。究竟怎樣才能做出佳作乃至經典,“還是需要年輕人自己去認知,我們可以用社會經驗、工作經驗來提供引導,但這條路終究還是需要他們自己來走。”馮遠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