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四川記者付遠書
為發揮戲曲名家專業優勢和傳承示範帶動作用,2021年12月,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了《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管理辦法》,首批與第二批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分別於2022年、2023年完成授牌。兩年來,入選名家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和傳幫帶作用,積極參與戲曲創作、理論研究、教育教學、普及推廣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和良好社會反響。
“我從一個放牛娃,到如今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一步都離不開家鄉的支援和滋養。”5月1日,肖德美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四川巴中恩陽下八廟岳王村正式揭牌。這位從岳王村走出去的國家級非遺川劇項目傳承人、梅花獎得主現場向父老鄉親普及了川劇藝術,分享了自己與川劇的不解之緣。
作為首批成立戲曲名家工作室的川劇名家,肖德美一直致力於傳統川劇文化傳播。截至2023年,他先後前往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德國慕尼黑大學、加拿大溫尼伯皇家芭蕾舞團等國內外高校與藝術院團舉辦了100多場川劇藝術講座,通過現場講述和表演,讓高校學子、青年觀眾對川劇的唱腔之美、音樂之美、行當之美和身段之美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
此次趁著假期回鄉,肖德美不僅是為了給家鄉群眾帶來精彩的演出,更是想要培養年輕觀眾和發現“好苗子”。“未來工作室會定期帶領團隊在村裏舉行川劇惠民演出和相關人才教學工作。工作室還將結合村裏的文旅融合項目,開展更加豐富、有特色的川劇文化體驗活動,助力鄉村振興。”肖德美説。
除了常規的普及工作,各位名家還各顯神通,在傳播形式上進行創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華表演獎、二度梅花獎得主陳智林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小朋友聽川劇戲歌的小視頻,得到不少網友點讚。之後,陳智林還以蘇軾的《定風波》為素材,和團隊演繹了同名戲歌。“堅持創作四川名人系列視頻是我被授予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後定的‘小目標’。”陳智林透露,未來,他還將和團隊成員一起去演繹李白等,用四川的鄉音鄉情來塑造傳統文化新形象。
為喚醒年輕人的“國粹基因”,3月29日,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聯合短視頻平臺推出“天府戲遊記”主題直播,其中,劉誼、陳巧茹兩位名家與川渝兩地優秀戲曲演員和非遺藝術家,通過川劇《目連之母·開葷》《別宮出征》等節目,帶領網友領略非遺戲曲之韻。據不完全統計,該直播總觀看人數約704.8萬。
川劇的傳承發展離不開理論研究、教育教學的不斷提高。被授予首批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的杜建華已經做了40年的川劇研究。據了解,杜建華2024年將完成《川劇生、旦劇目演出本選集》,目前已基本完成120個劇本的甄選工作。同時,她也在有意識地培養戲曲尤其是川劇領域的青年研究者。今年春季,杜建華為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戲劇戲曲學碩士研究生開設了“川劇創作與研究”課程。
被授予第二批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的李天鑫集數十年之實踐與研究,著實推進《川劇高腔音樂矯正與應用》出版工作。“現階段正在對出版的樂譜及文字進行最後的校對掃尾工作。”李天鑫透露,當下,他還在著手推進解決當前川劇演出中對高腔曲牌使用不規範等問題。“一方面對演員進行個別培訓,另一方面舉辦專科訓練班,重點解決目前高腔曲牌演出中的易錯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戲曲進校園”也成為各名家重點關注對象。如劉誼於今年第一季度組織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係中青年教師、學生到四川省川劇院“天天有演出·週末戲聚”舞臺進行9場實踐演出,助力中青年教師專業教學實踐能力提升。陳巧茹攜手成都市北新實驗小學開展成都市成華區川劇藝術傳承少年班。被授予第二批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的向勝擬與巴中市巴州區第四小學共同打造曲藝作品《巴山娃兒》參加省市中小學藝術節,並計劃未來在巴中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等中心城區學校開展曲藝知識講座,培育一批曲藝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