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音樂內容與軟體硬體一起打包 技術加持助中國音樂“出海”

發佈時間:2024-03-01 09:34:01 丨 來源:科技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音樂人戈非第一次受邀去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演出,就被領到了一個大舞臺旁。

美國“西南偏南”音樂節(SXSW)總監詹姆斯·邁納對他説:“10年前,南韓人就是從這塊舞臺出發走向世界的。”

“西南偏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節之一,近年來,每年都能吸引上萬組表演者和數十萬觀眾參加。

之前,外國音樂活動邀請中國音樂人參加常常是為了展現特色和多元性,藝人得到的收益和報酬往往難以抵消支出,樂手和樂曲創造的商業價值還不足以支撐中國音樂在海外立足。

“但是,這兩年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走出去的樂隊多了,收支情況好了,底氣足了,音樂人和公司到海外‘整活’越來越多了。”戈非説。

2023年末,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産業促進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音數協音促會)發佈了“中國音樂出海計劃”,旨在不斷推動提升中國音樂的國際影響力。

音數協音促會主任委員汪京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計劃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因為“中國音樂‘出海’每年都在取得可喜的進步”。

他説,音樂“出海”不只是樂曲“出海”。中國音樂人,和音樂相關的軟硬體技術,以及包含了音樂元素的各種文化産品和藝術形式,都是“出海”的重要內容。

相隔大洋與大洲,外國用戶對中國音樂的接觸和悅納離不開技術的支援。科技在音樂創作、錄製、製作、分發、傳播、版權保護、教育、培訓、表演、互動,乃至海外音樂産業孵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流媒體打開“出海”大門

2016年,戈非創辦了音樂廠牌“草臺回聲”。公司建立不久,戈非就把注意力放在了音樂“出海”上。對於兼具音樂人和企業家身份的戈非來説,海外是一片中國音樂亟待推廣的熱土,也蘊含著無窮的商機。

戈非選擇“出海”的時間點,正是流媒體的大熱之年。2016年,在全球最大的音樂市場——美國,音樂流媒體收入首次超過實體唱片和付費下載。在此之前,流媒體已經成為瑞典、南韓、挪威和芬蘭音樂市場的主要收入來源。

不同於之前的磁帶、唱片、CD、MP3,以手機音樂App為代表的流媒體改變了音樂傳播的軟硬體形態。用戶可以打破時空和儲存的限制,借助網際網路隨時隨地挑選、享受音樂。

時至今日,手機付費聽歌已經成為大眾消費音樂的主流方式之一。《2023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流媒體音樂總收入增長了11.5%,達到175億美元,佔全球錄製音樂總收入的67.0%。

戈非選定了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海外流媒體平臺投放音樂,又聯繫了幾家公關公司幫忙推廣,可是錢投進去,卻沒濺起多少水花。

“海外市場的一大特徵就是競爭激烈。”戈非感慨。在歐美音樂、日韓音樂、拉丁音樂、印度音樂百花齊放的國際樂壇,起步較晚的中國流行音樂想要俘獲一批受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7年,有些氣餒的戈非聽到了一個讓他為之一振的好消息:草臺回聲旗下的新秀組合曳取(Nocturnes)的作品在歐美主流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聲田(spotify)”上拿到了一個榜單冠軍。戈非一開始還以為是誤傳或者重名,但是他查證後發現,曳取的作品的確是聲田一週大熱榜單“very 15”的榜首歌曲。

“我由此意識到,中國的好作品在海外是有足夠競爭力的,也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性。”戈非表示,這次意外發現給了他繼續闖下去的勇氣。

2017年之後,戈非及其團隊繼續在流媒體平臺上分發音樂。草臺回聲挑選出具有國際化潛力的藝人,為他們註冊了海外社交媒體賬號,並且在英國、德國、美國等地找了一些中國留學生和外國志願者來運營這些賬號,隨時發佈藝人和作品相關的動態。

流媒體平臺讓全球用戶都可以便捷地欣賞世界各地的音樂,而中國音樂要在海外市場創造更大空間,除了通過海外巡演和唱片發行等傳統方式,還需要主動尋求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構建國際化的傳播平臺。

以字節跳動、網易和騰訊為代表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借助國際合作和推出新應用等方式,在發展中國家的流媒體市場佔據了重要地位。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這些流媒體渠道,也為中國音樂人提供了更多突破口。

“我正在密切關注東南亞地區。”戈非透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語音樂人、音樂産業的成就給我們帶來了經驗和靈感,東南亞地區龐大的華僑人口意味著這個地區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如今,一些中國公司參與開發的流媒體平臺又佔據了重要的市場,我們得好好把握這些機會。”

音樂産業與技術形態密不可分

“我常説‘走出去’容易,但‘走進去’難。”深耕音樂産業多年的汪京京分析説,音樂“出海”不是一種叫賣或兜售,應該遵循文化産業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讓海外受眾真正欣賞、接納、喜愛,讓中國音樂在交流融合中迸發出更多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産業發展先後經歷了以實體唱片業為主的發展期、以數字存儲傳播手段為主的産業發展期和基於萬物互聯的音樂産業發展新時期三個階段。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轉播技術專委會委員、融視集團曉數聚創始人張大勇分析,自現代音樂産業誕生之初,聲音的採集、錄製、製作、傳播等就都依賴於技術手段。從模擬音樂到數字音樂,這些音樂載體也都是專業音效卡、數字調音臺、虛擬樂器、數字合成器、音頻製作軟體等新技術的産物。

國際音樂交流的時代特徵,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形態塑造的。在磁帶和CD的時代,國際音樂交流的速度和品質非常有限。但到了流媒體時代,一切音樂作品、技術進步、産業動態在全球範圍內都會快速同步傳播。

“中國音樂出海計劃”提出,要推動音樂硬體與技術“出海”並做好流媒體平臺傳播。汪京京説,音數協音促會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技術和音樂産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科技進步為音樂傳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在流媒體大熱的當下,相對電腦軟體,音樂硬體容易被大眾所忽視。事實上,播放器、黑膠唱機、樂器、錄音設備等硬體對音樂生産至關重要。而且,中國企業在其中不少硬體品類上都掌握著技術優勢。

音數協音促會成員佳音王科技是中國音樂硬體“出海”的代表企業。佳音王科技生産的黑膠唱機佔據了全世界約60%的市場份額。此外,它還在播放設備、中國傳統樂器改裝等領域研發出了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産品。

另一家名叫全向聲耳機的公司,開發出了能夠幫助聽障人士辨識聲音方位的耳機,讓聽障人士能夠更好地欣賞演唱會、音樂會。

硬體“出海”能夠直接帶動樂曲“出海”。黑膠唱機在發售時,可以附送含有一批精選樂曲的唱片。同理,播放器裏可以預裝樂曲。這些手段都可以讓大量海外用戶接觸到優秀的中國音樂。

音樂“出海”有著多種多樣的路徑和可能性,流媒體、演唱會只是其中一部分。汪京京指出,軟體、硬體、音樂內容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聯合形式,優秀音樂可以直接和先進的軟硬體産品一起打包出售。

新技術讓音樂更多元更豐富

數字經濟時代,5G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全息影像、虛擬現實等科學技術正在深層次地影響著音樂産業的發展,也將全方位地影響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中國數字音樂産業報告(2022)》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了1554.9億元,以數字為載體的樂曲在商業價值上儼然佔據了中國音樂的半壁江山。

頗受年輕人喜歡的虛擬偶像,也是這些技術的産物之一。而音樂大數據技術的演算法升級,對於中國音樂如何捕捉海外聽眾心理,應對海外市場競爭激烈,實現音樂內容巨量化、音樂場景多元化、音樂消費精細化等,更是有著重大意義。

其中,5G技術的深度發展將引領音樂産業邁向新階段。

“中國是全球5G技術與應用的引領者之一,這一事實對音樂産業尤其是高品質音樂傳播意義深遠。”張大勇認為,高品質數字音樂作為5G通信網路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也必將受益於我國5G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對於“出海”音樂來説,5G意味著支援更高品質的音樂,對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通信網路承載能力。隨著5G基站的持續部署與普及,相關資費標準的持續優化,一系列數字時代的超強基建,將直接影響中國音樂在世界傳播的“聲量”。

隨著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原創音樂的版權問題應該受到重視。

張大勇曾長期關注、直接參與中國數字版權管理體系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非常了解海外音樂市場重視版權保護的程度。在他看來,Web3.0、區塊鏈、數字指紋等新技術為保護音樂版權提供了全新手段,也必然對中國音樂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以區塊鏈技術為例,進一步解釋説,該技術去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開放性等優勢將克服音樂版權中遇到的相關困難。通過數據加密、時間戳、分佈式共識等區塊鏈技術手段,可記錄智慧財産權情況,並提供不可篡改的數據資訊和音樂交易資訊。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可以提高音樂版權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更可在産生數字音樂版權糾紛時,清晰地追溯版權資訊、交易節點,對作品進行保護。

相應地,用技術手段做好版權保護是中國音樂産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環節。

“我們要讓科技更好地為産業服務、為內容服務、為交流服務,把有利於音樂傳播的技術手段篩選出來。無論是軟體和硬體,它們都可能發揮巨大的助力作用。”汪京京説。

亟待培養音樂科技複合型人才

2019年,當戈非和團隊成員在“西南以南”準備上臺演出時,他們驚訝地聽説,表演開始時藝人要直接上臺,不能像在國內一樣先花時間調音。

隨後,他了解到,當地調音和舞臺團隊具有多年經驗,可以精準把控各類技術細節,提前佈置好從電壓轉換到軟體調試的各類工作,讓上千場演出順暢進行。

“我認為,我國目前和國外並無明顯的技術差距。例如,輔助音樂製作、現場演奏的一些軟硬體,大家用的都差不多。但是,軟硬體歸根結底要由人來操作,同樣的軟硬體由水準高的人操作就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戈非説。

“‘中國音樂出海計劃’特別強調人才的交流和培養。”汪京京提及,隨著音樂産業的蓬勃發展,中國需要更多專業性和複合型人才為産業服務。由於軟硬體技術升級迭代很快,學生在大學裏學到的操作技能很快就會過時,因此相關人才必須具備很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音樂産業的發展要求。

我國目前亟待培養音樂科技複合型人才。以2023年大熱的人工智慧為例,它將在音樂創作、智慧硬體、音樂教育等領域帶來開創性的新發展。要用好人工智慧這件工具,就需要兼具音樂與人工智慧相關技能的複合型高手。

中央音樂學院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組建跨學科導師陣容,于2019年首次招收了音樂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方向的博士生。中國傳媒大學也利用跨學院跨學科聯合培養模式,以及通過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著力培養音樂與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後備軍。

站在音樂人的角度,戈非表示,新技術對藝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工業化水準更高的舞臺,擁抱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他坦言。

2021年,草臺回聲與虛擬現實領域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場虛擬現實演出,藝人需要穿著動作捕捉服裝演唱演奏,同時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動態操控,加入背景和各種光影效果,最終轉化成觀眾看到的虛擬現實畫面。

“觀眾對演出效果抱有越來越高的期待,我們必須趕上時代,努力滿足觀眾的期待。中國音樂人的能力,也要跟上音樂産業的全球工業水準。等到這些目標實現了,我們的音樂‘出海’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戈非説。

音樂與其他媒介形態整體“出海”

最近,音樂舞蹈《科目三》在海外得到“病毒式”傳播,離不開海量的二次創作以及加工剪輯。在新媒體平臺上,一個節奏或一段副歌就能被轉發千萬次,一些沉寂多年的冷門內容會突然因為二次創作火爆起來。這些都是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現象。

音樂“出海”的主角是音樂,但“走出去”的並非只有聲音。汪京京強調,音樂作為一種技術形態和藝術形式,和其他許多技術、藝術都能連為一體,不可割裂看待。

用汪京京的話來説,網際網路時代以來,音樂和動漫、電影、遊戲、短視頻等文化産品的關係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今談中國音樂“出海”,應當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整體事業結合起來看。

張錚指出,從宏觀角度來看,音樂“出海”應放在整個文化産業發展的框架下佈局。

“音樂不需要翻譯,它對國界和文化差異的穿透力是最強的。”張錚建議,“如果我們能利用好社交媒體——二次創作這條傳播途徑,中國音樂會在國外收穫更多影響力。”

自20世紀以來,每個時代的音樂産業都和當時的技術血脈相連。一些未能及時實現技術轉型、把握機會窗口的企業難免會銷聲匿跡。反之,能夠用好技術的藝人、企業就能為音樂産業創造更多價值。

“我們還在嘗試很多方法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藝人和綜藝聯動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向,如果我們的樂曲、音樂人能在海外綜藝節目上闖出名氣,也會有很好的機會。”戈非説。

“中國音樂出海計劃”也為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動做了規劃。汪京京透露,目前音數協音促會正在支援中國音樂人在音樂電影、電影配樂、動漫配樂等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音樂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它可以滲透、融合到任何一個産業,例如,電影、遊戲、演出行業、廣播、電視等。”汪京京表示,在音樂“出海”的道路上,務必要利用好這些有機聯繫。

“無論是在藝術創作,還是在技術應用方面,創新都是音樂産業從業者最重要的品質。在這個日新月異、全球互聯的新時代,我們要做好音樂,把中國的音樂推向世界,就必須勇立潮頭,把創新作為矢志不渝的目標。”汪京京説。

采寫:記者孫明源

策劃:房琳琳 何屹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