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數字技術為戲曲插上煥新之翼

發佈時間:2024-02-28 09:19:22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再現名角兒風采,為戲曲教學、學習提供新手段,創造戲曲傳承新生態

數字技術為戲曲插上煥新之翼

光明日報記者韓業庭

日前,一場主題為“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的直播活動,吸引了超700萬人線上觀看。這場直播的最大看點是,借助人工智慧、6DoF等數字技術,讓近50部經典劇目以全新樣貌跟觀眾見面,觀眾可以零距離體驗戲曲的“唱念做打”。

這場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和騰訊發起的直播活動,拉開了“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的序幕,讓人看到數字技術賦能戲曲傳承傳播的巨大潛力。

數字技術為戲曲插上煥新之翼

北京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利用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手段打造的“梅蘭芳孿生數字人”。資料圖片

人工智慧修復戲曲影像,再現老藝術家們的風采

直播呈現了一段近50部經典戲曲作品的高清影像合輯,包括《逍遙津》《九江口》《古城會》《天仙配》等經典作品,涉及京劇、崑曲、越劇、川劇、豫劇、評劇、粵劇、黃梅戲、淮劇、秦腔等不同劇種。

這些戲曲作品的影像,多拍攝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於放置時間太久,很多作品存在殘缺、抖動、劃痕、閃爍、噪點、模糊等各種問題,有些膠片和磁帶甚至一碰就斷。要重現膠片上的戲曲影像,須對膠片進行修復。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修復效率。一位修復師介紹,人工修復流程繁雜瑣碎,一位經驗豐富的修復師需要幾個月,才能修復完成一部戲曲片。人工智慧擁有深度學習能力,隨著“修復經驗”的增加,面對影像的各種問題,能夠從“修復記憶”中,快速找到最優修復方案。

人工智慧修復技術,不僅能填補殘缺,還注重影像的細節和質感,能讓影像呈現更加細膩鮮活。比如,戲曲片《天仙配》拍攝于20世紀50年代,如今不僅畫面模糊,一些人物面部還被噪點遮擋。在修復中,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不僅重現了人物面部的輪廓,還通過模擬倣真技術生成人物面部的細節,甚至每一根頭髮絲和睫毛都可以被完美呈現出來。

“今天很多人並未見過梅蘭芳等戲曲名角兒,通過修復後的高清戲曲作品,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名角兒真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欣賞他們原汁原味的表演技藝。”昆山當代昆劇院演員林雨佳説。

這次直播播放的近50部劇目是“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利用人工智慧修復技術修復的首批作品。“我們的理念是修舊如舊,不僅做提升清晰度等增強處理,還希望最大程度還原被修復作品的年代感,例如色調、音質等,儘量保留過去年代的特色。”參與修復工作的騰訊多媒體實驗室擴展媒體中心負責人許曉中這樣説。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修復戲曲影像,被業界專家視為戲曲文化傳承的創新舉措。國家京劇院創作和研究中心主任彭維認為,修復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戲曲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戲曲的魅力,又增添了視覺衝擊力,全面提升了戲曲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這次修復戲曲影像,既是一次技術實驗,也是一次藝術實驗。”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説,希望通過首批作品的修復,既進行技術的沉澱,又促進相應修復標準的制定。

數字化的雕刻式記錄,為戲曲研究、教學、學習提供新手段

鏡頭緩緩推進,聚焦在舞者身上。視頻中的“梅妃”身穿淡粉色長袖舞衣,長裙曳地,縱身飛舞,猶如驚飛的鴻雁,這是《梅妃》選段中最經典的舞蹈——驚鴻舞。

直播運用6DoF技術將驚鴻舞解構,高清展現了演員手腕轉動、眼波流轉等十分微小的動作和神態。觀眾可以在畫面中“自由行走”,選擇不同的視角進行觀看,還可以任意放大縮小舞者的表情動作。

6DoF技術的意義,不僅在於讓直播內容立體豐富、增強觀看的沉浸感,更在於為戲曲研究、教學、學習提供了新的手段。

程式是戲曲藝術的主要特徵,唱、念、做、打,皆有程式。傳統戲曲要求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程式化,每個程式動作都有一定的內容和技術要求,如“起霸”表示大將出場,“走邊”表示夜間疾行。戲曲學習之難,難在學習戲曲程式,因為所有程式都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摳”。

6DoF技術能夠360度逐幀高清拍攝記錄下戲曲演員的每個動作細節、細微表情,還可以反覆放大觀看。“這種數字化的雕刻式記錄,讓戲曲表演的一招一式都一目了然,為戲曲學習者提供了標準範式。通過反覆放大觀看相關程式動作,戲迷們不用拜師,完全可以自學戲曲。”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説。

新技術帶來的拍攝記錄和呈現方式的改變,對於戲曲的傳承和研究同樣具有不一樣的意義。比如,戲曲武戲中很多彌足珍貴的獨門絕藝,因技藝動作的傳承繁難、嚴苛而導致鮮見舞臺、幾近失傳。利用6DoF技術對武戲演員的表演進行360度逐幀高清拍攝記錄,然後在放大觀看時,對相關技藝動作進行分解,就能總結出動作的要領。舒展説,根據這些可以製作戲曲教學課件,大大提升戲曲教學效果。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看來,戲曲影像資料是記錄、傳承、保護、研究戲曲藝術的重要基礎,當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沒留下影像資料,導致後來的荀派研究缺少了最重要的原始素材。今天全國有成百上千的劇團,每個劇團至少有幾百部戲,如果能夠利用像6DoF一樣的技術手段,將所有劇團的作品都進行全景式記錄,那將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

創造戲曲傳承新生態,探索戲曲文化新模式

利用人工智慧影像修復、沉浸式媒體、6DoF、點雲建模等技術,可以讓經典戲曲影像煥然一新,讓戲曲程式動作更立體,讓戲曲傳播方式更多元,讓觀眾獲得更豐富的沉浸式體驗。

“數字技術為戲曲藝術帶來的遠不止上述這些。”王馗指出,如今數字藝術已經介入戲曲傳承傳播的各個環節,正在幫戲曲創造新的生態和業態。比如,利用網路直播技術,戲曲直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抖音發佈的戲曲直播數據顯示,2022年在該平臺上開播的戲曲劇種達231種,戲曲直播超80萬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場均觀眾3200人次,相當於每次直播都是一場中型演出。戲曲直播既為戲曲文化打開了更大傳播空間,也收穫了更多年輕觀眾,這説明新的戲曲生態正在“雲端”形成。

王馗認為,戲曲不僅要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傳播速度、擴大傳播範圍、留存舞臺瞬間,更要把數字技術引入戲曲創作,豐富戲曲表現形式,縮短戲曲藝術與現代觀眾的距離。

“從創作層面來説,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可以利用燈光等幻化出許多傳統舞美技術無法呈現的場景,使現實環境和虛擬世界完美融合,為戲曲表演創造出全新的舞臺空間。”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傳統文化要想獲得生命力,須回歸當下生活,滿足年輕人潮流化的審美需求。王馗認為,借助數字技術讓戲曲煥新,不僅要讓經典戲曲作品實現高清永久保存和便捷傳播,更要讓戲曲國潮化,讓戲曲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煥發新光彩。

此外,數字技術還能為戲曲版權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專家指出,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傳統戲曲數字資源庫,能夠為戲曲版權保護、戲曲數字化存儲提供有效支撐,為戲曲的市場化運作、版權確認提供高效助力。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13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