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張藝謀: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樣子

發佈時間:2024-02-21 11:04:38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本報記者王金躍

古稀之年的張藝謀去年憑藉《滿江紅》和《堅如磐石》分別奪得春節檔和國慶檔的票房冠軍後,今年春節他又推出了電影新作《第二十條》。身先士卒為電影做宣傳的他表示,求新求變是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張藝謀接受採訪。本報記者安旭東攝

電影主題跟百姓息息相關

現實主義題材是張藝謀一直以來情有獨鍾的,他在1992年拍攝的《秋菊打官司》和1999年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就是這樣的佳作。

“我電影中的主人公都有一根筋的特點,性格上有點軸,很像陜西人的性格。”張藝謀認為,正是這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固執和堅持,産生了強烈的戲劇性和心理衝擊力,“故事就會有意思。”

《第二十條》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這兩部作品的風格。影片片名取自刑法第20條規定,聚焦“正當防衛”這一熱議法條,講述了基層青年檢察官韓明(雷佳音飾)、呂玲玲(高葉飾)頂住重重阻力,追根溯源還原案件真相,只為守護公平正義底線的故事。

在張藝謀看來,作為國內第一部以“正當防衛”為題材的影片,故事涉及的公平正義,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文化傳承的深厚底蘊,讓每個中國人的本性中有追求公平公正的樸素認知。”正如片中一句臺詞説的,“我們判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而這正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

用喜劇形式包裝嚴肅話題

《第二十條》裏張藝謀嘗試將喜劇與嚴肅的法制話題結合起來,他説:“一方面是因為春節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創新出有一定風格化的東西。我想讓觀眾的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來回起伏,再代入現實主義,讓大家能共情。”

之所以這樣做,源自張藝謀在藝術表達上的創新精神。雖然《第二十條》涉及兇殺、打架、跳樓等案件,但觀眾看片時卻也有笑出聲的時刻,其中有一場戲,韓明約同事、前大學女友呂玲玲在一家體驗室談話,韓明戴上眼部按摩儀躺在椅子上,看不見對方。碰巧妻子李茂娟看到了他們的舉動,誤以為兩人舊情未了,趁著呂玲玲中間出去接電話,自己偷偷躺在丈夫身邊,於是上演了一場讓人捧腹的對話。

至於創新的成敗,張藝謀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創新是很冒險的,要想不斷的創新,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能做過多的自我人設。我的電影風格五花八門,這可能也是我的天性使然。”

“講好中國故事”是心中夢想

張藝謀笑稱,自己是天生的“勞碌命”,就是喜歡不停地工作。“如果幾天沒有事做,就會覺得於心不安。”

他至今依然珍藏著年輕時買的第一台海鷗牌照相機,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在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時省吃儉用花了180多元買來的。為了拍出好照片,他曾十幾次徒步上華山拍攝取景。直到現在,這臺相機依然被他在重要時刻拿出來招待朋友,比如在《滿江紅》的編劇陳宇生日時,他特意用這臺老相機為他拍照留念。

幾十年來,張藝謀在藝術的道路上創新求變。為了保持健康的身體,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快走五公里,風雨無阻,他旺盛的精力讓很多青年演員都自嘆不如。

“當導演,我是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張藝謀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2016年,他跟環球影業、傳奇影業合作,執導了好萊塢大片《長城》,“接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主要是學習,希望能走進好萊塢,親自感受他們的電影工業化流程。”

雖然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但張藝謀依然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的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不夠的,這跟我們大國的身份不太匹配。相比‘講出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更難。通過電影的方式,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是什麼樣子,是我心中的夢想。”張藝謀説:“拍一部好電影很難,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得好一點,中國電影整體就會好一點”。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