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顏料會館“老門神”帶來沉浸式新體驗

發佈時間:2024-02-19 09:11:19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db4e95cf1a2e2e6580ef3407455b5ec7_20240219_008_16039.jpg

《老門神》劇照。供圖/北京曲藝團

本報記者韓軒

今年春節的顏料會館裏,大鼓曲韻悠揚,快板打得翻飛,觀眾笑聲不斷。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老門神”》自大年初一上演至大年初五(2月10日至14日),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北京南城老藝人的“藝”與“義”。

“老門神”靈感源自會館保安

《南城記憶——“老門神”》是北京曲藝團的首部沉浸式曲藝劇,它在顏料會館歷史沿革的基礎上進行文藝加工,通過“門神”的傳奇經歷以小見大,反映南城漫長的時代變遷,體現南城絢麗的特色文化。“門神”來源於貼在大門上的門神爺,實際指的是過去顏料會館的看門人,他與顏料會館的掌櫃,以及當年的老藝人發生了許多有趣又耐人尋味的故事。

“我們總來顏料會館演出,但要給這裡寫一部沉浸式曲藝劇,與顏料會館的歷史結合,還不能生搬硬套,一開始確實覺得壓力很大。”該劇編劇、相聲演員李涵剛接到這個任務時,苦思了很久,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經常和曲藝團打交道的顏料會館保安。有一年夏天,曲藝團在會館演出時,保安買了西瓜,專門切好了送到後臺和演員分享,大家都十分感動,“後來我們發現,這位保安跟鄰里、觀眾都很熟,有觀眾來了,他就和觀眾聊天,聊著聊著就把人送到了會館裏,按理説這不是保安工作分內的事,但他這麼做特別有老北京南城人的熱情。”

李涵想到,老顏料會館一定也有這樣的看門人,有點像老舍先生《茶館》中的王利發,他能接觸到出入會館的形形色色的人,也能見證時代的變遷。

原汁原味展示老曲藝形式

於是,這部曲藝劇就選擇以“老門神”的角度切入,用老會館看門人帶出老藝人,再巧妙地講述老藝人們轉行的故事,製造出很多笑料。劇中8位角色展示了單弦、大鼓、相聲、快板等9種曲藝形式,其中不乏拉洋片、牛骨數來寶等隨著時代發展淡出人們視野的藝術形式。

早些年,李涵看過老先生表演拉洋片,知道這種表演形式,但劇中的拉洋片不能再唱老詞。“我又向好幾位老先生請教,拉洋片表演配唱的行腔是什麼樣,詞兒怎麼往下走,保證原汁原味,再寫新的詞。”

劇中,觀眾穿越時空來到舊時的顏料會館,趁“老門神”不防備,幾位藝人“闖入”會館向觀眾賣藝,老弦師彈起弦子,大鼓書唱起來,觀眾也被招呼著看拉洋片。小觀眾最喜歡這樣熱鬧的場景,爭先恐後跑到拉洋片的木箱前,興奮地透過木箱上的小孔往裏瞧著。

《老門神》中展示的另一種不常見的曲藝形式是牛骨數來寶,是一種用牛的胯骨做板兒、演員擊打表演的藝術形式。《老門神》項目負責人郭迎歡介紹,目前,不僅會表演牛骨數來寶的人少,能用來表演的牛骨都不好找。為了還原這種古老曲藝,曲藝團向老藝人求教,再到處找能製作牛骨板的工廠、作坊,甚至問到了樂器廠,還找了不少曲藝愛好者幫忙,終於製作成了幾副牛骨。表演牛骨數來寶的年輕演員也加班加點地勤學苦練,演出時,他近距離站在觀眾身邊,用這麼個三角形的大物件兒打出花兒來,引得觀眾頻頻叫好。

沉浸式互動別開生面

《老門神》是一部沉浸式曲藝劇,充分運用了顏料會館的空間佈局,會館的主舞臺、樓梯,乃至觀眾席之間的過道都是表演場地,劇目也設計了很多互動情節。

“我們一位演員會茶藝表演,用長嘴壺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上茶。”郭迎歡介紹,劇中,這位演員就化身上茶的跑堂師傅,給觀眾斟上一盞茶。

劇組還為每位觀眾準備了一些“銅錢”做道具,可以打賞自己喜歡的演員,還原舊時代曲藝人和觀眾互動的情形。“互動中演員怎麼拿打賞的笸籮,手心朝上還是手背朝上?過去都有講究。”郭迎歡説,針對這些細節,主創團隊也專門諮詢了老先生,“這些是不能錯的。”

“劇中包含的曲藝形式很多,表演也很密,上年歲的北京人一看就覺得很有回憶,我們也希望把這些曲藝形式展示給年輕人。”李涵説,外地的觀眾也能在這部劇中感受到多種多樣的北京文化。

據悉,2月19日至24日(大年初十至正月十五),《南城記憶——“老門神”》將繼續在顏料會館以每天兩場的頻次上演。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