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淼
工作中的郭寶昌李卓群供圖
“敬愛的郭寶昌導演,難忘您對京劇純然的熱愛與求索,難忘您在排練廳殷切的指導與鼓勵,難忘您對年輕人無私的支援與提攜,難忘與您因京劇《大宅門》而共同度過那些滾燙的日與夜。京劇《大宅門》香火永繼,您所熱愛的、堅持的,仍會有人延續。您一路走好,我們的思念與您同行!”10月11日,著名導演郭寶昌在北京去世。翌日,京劇《大宅門》劇組在公號上表達著對他的哀思。
作為導演的郭寶昌,最為觀眾所熟知的,是由他編劇並執導,講述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恩怨的家族劇《大宅門》。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無論是不時出現的密集的鑼鼓點、蒼涼的胡琴聲,還是主角白景琦在劇情關鍵處愛念的“看前面黑洞洞,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這些恰如其分地對京劇的化用,都源於郭寶昌對於京劇的熱愛。
“我從童年時的看戲,少年時的迷戲,青年時的戲癡,中年時的思考,暮年時的研究,走過漫漫七十多載。我的主業是影視,大半輩子生活在拍攝場地,于京劇我是外行,卻一生糾纏著解不開的京劇情結。”郭寶昌曾説,愛京劇是因為“京劇太美,無法割捨,無法冷落”。
郭寶昌對京劇迷到什麼程度?他曾回憶:“我們七八個戲迷經常湊在一起守著留聲機,找個人來放唱片——幾十張不同的演員錄製的唱片,抽出一張只放二三十秒鐘,聽一句唱,就要立即説出這是什麼戲、誰唱的、什麼板式。幾輪聽下來就不是放一句唱了,只放半句,到最後只放三秒,就倆字兒,輸了的人少不得受罰,買幾瓶‘北冰洋’,或買兩斤糖炒栗子,總之得出點兒血。”
2001年,歷經45年,郭寶昌以自己26年宅門生涯寫就的電視劇《大宅門》問世。這部宛如清末民初微縮版紅樓傳奇的劇本傾注了郭寶昌半生心血。在創作之初,他就希冀著這幾經沉浮的宅門往事,能以多種藝術形式呈現。京劇版本當然是他最為期待的。
在選擇京劇版《大宅門》的合作者時,彼時還不滿30歲的李卓群,“意外”地被郭寶昌選中。“那是在2016年,別人推薦他看了我們創作的小劇場京劇《惜·姣》的綵排錄影,影像其實非常粗糙,但他覺得我們這個小團隊既能把握傳統的脈絡,又有年輕人的創新氣息,作品裏有著比較時尚和現代的表達。雖然很多人跟他説,我們太過年輕,但他還是選擇提攜了我們。”李卓群提到郭寶昌當年的知遇之恩,依然心存感激。
李卓群清楚地記得,那是她繼《惜·姣》之後第二部作品《碾玉觀音》的首演結束,她把坐在觀眾席的郭寶昌請上舞臺。郭寶昌在點評了作品之後,突然官宣要與李卓群合作京劇《大宅門》。“郭老師當時還在臺上問我願不願意,我整個人都嚇傻了!我以為郭老師只是那麼一説。沒想到過了一年,他問我劇本寫好了嗎?我還問他,真的要寫嗎,不可能。”
李卓群一氣呵成寫完的劇本初稿,被郭寶昌推翻了,覺得“太俗了”。郭寶昌對她説,希望她能夠從女性的角度,以有別於常人的視角去展開這個大宅門的故事。“他説,你要像看‘風月寶鑒’一樣,可以寫出鏡子的另一面。這些話,對我啟發很大。”李卓群説。
最終,京劇《大宅門》的劇本定稿一改以白景琦為主人公,講述其赤膊打天下的創作思路,將時間節點定格在1906年前後,以“《大宅門》中唯一一個宅門外的人”楊九紅視角為觀照,顛覆電視劇版的男性語境,以“江湖”對峙“廟堂”,憑“深情”挑戰“規矩”。
而這部凝結著郭寶昌70年京劇情緣、集結京劇界老中青三代優秀創作者的劇作,不僅實現了對傳統戲曲的守正與創新,也贏得了業內外的認可與好評,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喜愛。
2021年,郭寶昌關於京劇的通俗理論著作《了不起的遊戲》出版。他説:“人生快走到盡頭了才發現剛剛走進京劇的門兒。門裏什麼樣?燦爛輝煌,光怪陸離,晃眼!進了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略見一斑,卻已晃得我眼花繚亂,莫辨東西,到頭來仍然是一片模糊。要想完全弄清楚裏邊的事兒,下輩子吧。即便如此,也還是攢了一肚子的話要説,就有了這本書。”
如果説在電視劇《大宅門》中,他是以一種“反潮流”的態度,將傳統藝術強行地“植入”現代影視——這一創舉不但讓電視劇有了文化厚度,也讓京劇這種傳統藝術有了現代神采;那麼,寫這部著作,郭寶昌同樣“反潮流”:他反的是一提京劇理論“動不動就什麼斯基,什麼耶夫地嚇唬人”。在強勢的西方理論話語面前,郭寶昌不服。他説,他要用中國人自己的語言,説中國人自己的事兒。
“敢於如此鮮明地挑戰西方理論話語對京劇這一傳統藝術的限定,郭寶昌是有底氣的。他5歲看京劇,看了70多年,70多個流派創始人的劇目,他在現場看了有40多個。這樣一份驚人的看戲節目單,使得他更容易感知到用西方戲劇理論討論京劇的種種不適。當然,他能寫這樣一本戲劇理論,並不僅僅因為他看的戲多、思考的時間長,更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從他進入藝術實踐以來,就從來沒有動搖過。”《了不起的遊戲》的合著者陶慶梅説。
在陶慶梅看來,在《了不起的遊戲》裏,郭寶昌把他的文化自信落到了更為艱難的理論寫作中——自信,在這裡轉化成一種對傳統文化更為自覺的認識。郭寶昌説,這是一本通俗的理論著作。通俗,不是説這是京劇賞析,也不是京劇入門ABC,而是他秉承著京劇雅俗共賞,“慈禧老佛爺和拉板車的聽的看的是同一種戲”的精神,把高深的理論著作,用經驗性的話語説給大眾聽,尤其是説給大眾中的年輕人聽。
“這本書一直強調的是‘要創新、創新、創新’。因為:這些寶貴的遺産,不是放在那兒等著你去觀賞的,是需要你從中理解藝術的精神,並把這些藝術精神貫徹在今天的創作中。這才是我們要提倡的繼承、繼承、繼承!”陶慶梅説。
原文連結: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7&Hid=65366caf25abfbdd3900a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