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花園

讓“流量沃土”滋養文化作品的價值“根部”

發佈時間:2023-09-25 16:55:34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讓“流量沃土”滋養文化作品的價值“根部”

——觀《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有感

“他們説,黑眼睛,黃皮膚,能聽懂我説話的人就是家人”“他們説,家人就是血脈相連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他們説……”

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館》在網路引發熱議,該短劇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無論是立意畫面還是服裝,都拍出了不俗的質感。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抖音、西瓜視頻等各類平臺給了我們每個人進行藝術創作和情感表達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們的文化作品。只有讓“流量沃土”滋養文化作品的價值“根部”,才能讓文化作品的“百花園”更好的綻放。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文化作品應堅持恒心創作,贏得“人民掌聲”。魯迅先生曾説過“必須像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這都足以説明積累在文化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逃出大英博物館》該短劇在各個方面展現了製作團隊的考究與精良,為了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製作團隊特意前往故事背景地英國進行取景拍攝。這讓其場景更加真實,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每一處細節的打磨,都體現了製作團隊對作品的用心與追求。女主角“玉壺”的擬人化形象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身著與玉壺同色的翠綠色漢服,頭戴翠綠色發飾,臉上還帶有出逃時留下的斑駁污跡。這種巧妙的處理方式,不僅讓觀眾更容易産生共情,也突出了玉壺角色的特殊性。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它深深植根于我們的血脈中,是我們歷史的精髓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努力創作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化作品,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芒,成為我們創造力的源泉。

“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文化作品應深耕文化內涵,展現“文化魅力”。紀錄片《如果文物會説話》中説到“公眾不是沒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達方式,讓更多的文物説話。”近年來,文化作品在我們的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夠傳遞思想、激發情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一些文化作品在表達中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傳承,導致缺乏獨特性,無法與觀眾産生情感共鳴。因此,我們強調,文化作品要深耕傳統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文化魅力。此次爆火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用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情懷,讓“流量沃土”滋養了文化作品“根部”,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向觀眾呈現了真實而深刻的故事,引發了觀眾思考和感悟。短片中的玉壺擺脫桎梏、化為人形,借鑒“擬人化”“場景化”的手法,讓更多的文物真正的“活”起來,鼓勵藝術創作者們積極融入當代社會的語境和思潮,以現代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延伸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這種創新和探索,我們能夠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內涵和意義,在當下社會中引起共鳴,讓觀眾欣賞和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文化作品應融入真情實感,引起“內心共鳴”。俄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願望,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文化作品的創作就是為了打動人心,讓觀眾與自己在感情上産生共鳴,和創作者一起去愛,一起去恨,共同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在短劇中有句臺詞“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就是這句簡短的臺詞讓眾多觀眾感動不已,也激發了人們對文物歸還的熱情和呼聲。一部優秀的文化作品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能夠讓觀眾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完全融入到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中。當我們欣賞一部優秀的文化作品時,我們能夠與創作者一起感受到作品中所傳遞的情感,無論是愛、恨、快樂還是憂愁。這種情感共鳴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真實與複雜,增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作為創作者,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細節,捕捉人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創造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只有讓觀眾在感情上産生共鳴,其文化作品才能夠真正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劉賽麗)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