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中國戲表達了什麼

發佈時間:2023-08-11 09:20:12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


李楯

《中國戲七講》李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戲的戲臺裝置、時空建構、演員與觀眾的關係,都與西方舶來的話劇舞臺有著明顯的差異。

戲,是詩、詞之後“最中國”的抒情方式,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思維、記憶、表達和交流、互動的方式。本真意義上的中國戲,要從中國戲(以京劇、崑曲為代表)的可追尋處(可聽、可看處)講起,而非停留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中以文字鉤沉;要突破舞臺上佔支配地位的西方戲劇理論範式,用戲曲自有的語匯去理解它的獨特之處;要突破藝術和娛樂的狹義層面,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廣闊空間,理解它何以成為中國人生命的組成部分。

中國戲表達了一種“百年身,韆鞦筆,兒女淚,英雄血”的文化主題。有人説: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其實中國人也有悲劇情懷:兒女、英雄,是相通的。百年身,韆鞦筆,兒女淚,英雄血——更多地記載和展現了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生命的經驗、一種對人世間事的慨嘆。

人生不過百年,但總有一些永世留存、難以泯滅的東西。

崑曲表現了這些,京劇也表現了這些。以至於有人專門著文,談京劇老生唱腔的蒼涼韻味,説:是一種人生的寂寞和孤獨,內化于歌唱之中。聽了,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譚鑫培、余叔岩,乃至楊寶森、李少春的唱,莫不如此。

什麼是“兒女淚”呢?《西廂記·長亭》中有:“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就是寫“兒女淚”。

什麼是“英雄血”呢?《單刀會》中關羽面對大江滾滾而去,想到赤壁鏖兵,想到當年那些風雲人物,説這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英雄與兒女是相通的。以至於是琴心劍膽,俠骨柔腸,甚至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玉簪記·秋江》中有:“秋江一望淚潸潸……這別離中生出一種苦難言,恨拆散在霎時間”,以至於“心兒裏,眼兒邊,血兒流……生隔斷銀河水,斷送我春老啼鵑”。

《牡丹亭》更寫出“我一生愛好是天然”,寫人對美好的追求;把人,把生命寫到了極致,把因性而生的情也寫到了無限美好的境界——從因性而情,到由生而死,復由死而生。

我總覺得,“女為悅己者容”,與“士為知己者死”同樣慘烈。

我們再看京劇《霸王別姬》,寫失敗的英雄——項羽説:“天亡我,非戰之過也”;“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又是何等的悲愴、淒厲。

昆劇《鍾馗嫁妹》中的“淪落英雄奇男子,雄風千古尚含羞”,又是何等的感慨、悲涼。

我們看《青梅煮酒論英雄》和《橫槊賦詩》寫曹操,《紅拂傳》寫虬髯客,是何等的情懷與作為。

再看看《白水灘》中寫莫遇奇,《五人義》中寫顏佩韋、周文元,《鎖五龍》中寫單雄信,《草詔》中寫方孝孺,《罵賊》中寫雷海青,《刺虎》中寫費貞娥,又是何等的視死如歸——“大丈夫在世,生而何歡,死而何懼”,“蒼天若能遂人願,打盡人間抱不平”。

與兒女、英雄同在的,是天地之間、世間百態、人情世故。

中國戲常有指天指地的:《掃秦》中瘋僧問:“這上?”秦檜説:“是天。”問:“這下?”説:“是地。”瘋僧説:“卻不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湛湛青天不可欺”這句詞,在京劇《徐策跑城》中也有。

《審頭刺湯》中陸炳也問:“湯老爺,你看這上?”湯勤回答:“皇天。”又問:“這下?”答:“后土。”問:“你我為官者?”答:“良心二字。”陸炳説:“哼!我想這無有良心之事,旁人做得,難道老夫就做不得麼?”

在《通天犀》中,官府明知十一郎被冤屈,為追拿青面虎,拷打十一郎,十一郎面向審案官,問:“這上?”回答:“是天。”問:“這下?”回答:“是地。”十一郎又説:“你再看俺的身上。”審案官心虛地説:“你身上骯髒,有什麼可看。”十一郎説:“你來看,俺十一郎身上可打得出青面虎?”

同樣,在戲中,包拯的定場詩是:“烏紗罩鐵面,與民斷冤案,眼前皆赤子,頭上有青天。”正氣凜然,正因為有所敬畏。

中國戲中,又有一種出自儒家思想的制衡理念——京劇《大保國》中,君臣相爭,一人一句對唱的是:“地欺天來不下雨”“天欺地來苗不生”“臣欺君來就該死”“君欺臣來不奉君”“子欺父來遭雷打”“父欺子來逃出門”。

中國戲中,一方面顯見了一種法治追求,有《玉堂春》中的“任憑皇親國戚,哪怕將相公卿,王子犯法庶民同,俱要按律而行”;一方面又有《打嚴嵩》中的小官要見大官,看門的就要“大禮三百二,小禮二百四”。有,就見;無,免見。

這些,都給生活于其間的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由於生存在天地之間,所以,關漢卿寫竇娥,要“感天動地”。中國曾經是一個農耕社會,所以反映在《天官賜福》中,人們的祈望是“風調雨順”“官不差,民不擾”。京、昆的大量戲都表現天地之間的正氣、人的秉性至誠和生民的願景。

當然,中國戲還描述了“死”。《洪羊洞》中楊延昭的死,《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死,《斬娥》中竇娥、《草詔》中方孝孺、《搜孤救孤》中公孫杵臼的死,《碰碑》中楊業、《戰太平》中花雲、《別母·亂箭》中周遇吉、《霸王別姬》中項羽的死,以及《刺虎》中費貞娥、《審頭刺湯》中雪艷、《青霜劍》中申雪娥的死。

《搜孤救孤》中公孫杵臼為救孤兒而捨身,在刑場上唱“咬緊牙關等時辰”。楊五郎在金沙灘的一場惡戰中,毫無畏縮,而到了戰後,心涼了,在五台山出家,唱道“這一陣殺得我心中害怕,你一刀他一槍誰肯讓咱”。

《挑滑車》高寵急於交鋒,説:“大丈夫在世,生而何歡,死而何懼”,《長坂坡》中趙雲在先後救出簡雍、甘夫人後,再次殺入敵陣時唱:“此去若是無音信,枉向人間走一程”,也都展現了人們面對生死時的不同心態和情境。

為當代讀者講中國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和文化的普及,更是為了喚醒一種久遠的文化記憶,尋回我們應有的文化認同。

(作者為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3/20230811/20230811_011/content_20230811_011_1.htm#page10?digital:newspaperBjrb:AP64d54059e4b03d11a64e6beb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