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源
高元鈞表演《十字坡武松打店》
今年,“説唱熱”又一次密集地回歸了綜藝市場,再度引領青年説唱潮流。曲藝,也是“説唱”的藝術,它的歷史可上溯至先秦。在中國,曲藝具體包括“説書”“唱曲”“諧趣”三種類型。“説書”中有徒口講説表演的“大書”如北京評書,也有説唱相間表演的“小書”如蘇州彈詞,還有韻誦表演的山東快書、快板書等。評書與彈詞,大家相對了解得比較多一些,今天就來説一説韻誦表演中的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又名“竹板快書”,早期流行于山東、華北、東北各地,新中國成立後,發展遍及全國。它以説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不受場地限制,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申報的“山東快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一般認為,山東快書為清代道光年間的傅漢章始創。
有這樣的一個傳説:道光六年(1826年),十余位落第舉子在歸途中遇雨滯留臨清,為發泄落第的憤懣不平,這些落第舉子以當地廣為流傳的武松故事為基礎,編寫唱詞。其中一位作者將唱詞帶回家鄉,交給他的親戚——山東大鼓藝人傅漢章排練演唱。當然,這個傳説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並不一定真實可靠,但傅漢章確實是山東快書的開創者,後來的表演者基本都來自他與他的師弟趙震的門下。
山東快書起初是農民的娛樂活動,後來在農村的集鎮廟會撂地演出,逐漸成了氣候,進入城市,在臨清、濟寧這樣的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大碼頭,接觸並吸收其他曲藝之所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善於歌頌英雄形象的山東快書成為了宣傳戰鬥的有力武器,創演了一系列宣傳抗戰的曲目。在這一時期,山東快書也進行了一場革新:高元鈞、楊立德為首的山東快書藝人于1940年在濟南進行了摒棄“葷口”的革新,革除了山東快書中的黃色內容。通過革新,山東快書的健康發展與延續得到了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快書迅速發展。在抗美援朝時期,山東快書繼續發揮了相當大的宣傳作用。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山東快書已然成為了影響遍佈全國的大曲種,並區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兩大流派是以高元鈞為代表的“高派”與以楊立德為代表的“楊派”,前者主要活動在北京及全國各地,後者則主要活動在山東省境內。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山東快書的保護工作得到了重視。整理本的出版、相關研討會的召開,都促進了山東快書的傳承。
説到山東快書,不能不提它的代表作品《武松傳》。山東快書靠《武松傳》起家,沒有《武松傳》,山東快書便無從談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山東快書都沒有定名。由於它主要講武松的故事,而武松排行老二,個子高大,所以有人叫它“説武老二的”,也有人叫它“説大個子的”,還有人直接呼其為“武老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才給它起了一個正規的“學名”——“山東快書”。從某種程度上説,《武松傳》就是山東快書的代名詞。
《武松傳》,顧名思義,講的是《水滸傳》中打虎好漢武松的故事。它分為《東嶽廟》《景陽岡》《獅子樓》《十字坡》等十二個回目,歌頌了武松抑強扶弱、安良除霸的英雄行為。可以説,歌頌英雄正是山東快書的一大主題。
此外,山東快書還具有鮮明的喜劇色彩——畢竟講的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快意恩仇、除暴安良的故事,既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要。
另外,山東快書與民間故事關係緊密。雖然説《武松傳》主要以《水滸傳》中的“武十回”(十回中武松的故事)為藍本,但它的相當一部分情節來自於有關武松的民間傳説和民間故事,與《水滸傳》在情節與設定上實際有著很大的區別。
除了《武松傳》外,山東快書還有《李逵奪魚》《魯達除霸》等篇目,另外還有一些適應現實需要的作品,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大臭蟲》《二曹大鬧蒙陰城》等經典篇目。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山東快書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在語言特色方面,山東快書作為一種説唱藝術,採用的是地方方言。具體來説,是魯西北方言。它所採用的方言大致來自於其發源地臨清、濟寧一帶。山東快書屬於韻誦體,和數來寶、快板書等形式一樣,沒有音樂伴奏,但取韻文語言。它的語言押韻合轍,流暢順口,以“二二三”的七字句為基本形式,以竹板、銅板作為伴奏,節奏感強,富有音樂性。重點句子的重復性也是山東快書的一個特色。譬如,山東快書《武松傳》的每一回都有慣例的開場語“閒言碎語咱不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在表演特徵方面,首先,山東快書以竹板、銅板打出的節奏作為伴奏。銅板也叫鴛鴦板。表演者左手持竹板,右手持銅板,金竹相應,節奏鮮明。不過在現在的大多數表演中,已經廢棄了竹板,以騰出右手,使得動作表演更加自由。其次,山東快書採取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表演者在説到相關段落時,往往會做出與其中人物相符的動作。而且,山東快書是“一人一台戲”。無布景、無道具、演員兼伴奏,一人佔全臺,所有角色都由一人扮演。這就對表演者在吐字發聲及形體動作等方面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
儘管山東快書受到了政府部門的保護與重視,但其衰落趨勢依然明顯,所面臨的現實發展問題依舊嚴峻。導致其日漸式微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大眾已經習慣了標準普通話,山東快書的地方語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傳播;而且,在普通話的衝擊之下,年輕一代的方言也具有了向普通話趨同的趨勢,這就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山東快書的傳承造成了影響。
二是在傳媒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這種形式簡單、感染力強的藝術形式因其易於流傳而具有強大生命力;而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觀眾越來越重視藝術的視覺效果,山東快書的優勢便喪失了。
三是山東快書不能與時俱進,不能進行有效革新,也不能像抗日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一樣,産出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劇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脫離了群眾,於是逐漸被年輕一代所忽視。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3/20230710/20230710_020/content_20230710_020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