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凡人之夢》的創作倫理

發佈時間:2023-04-11 10:08:31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閆小平

《凡人之夢》劇照張亦蕾攝

《凡人之夢》是陳思安一部跨越三年的作品。2020年開始,她圍繞京津冀“跨城生活”的人群開始調研、採訪,繼而形成文本。2021年,她在北京歌德學院進行試演。2023年3月31日至4月2日,《凡人之夢》正式製作版在中間劇場與觀眾見面。

這部戲樸素又簡明。劇中,跨城生活的人次第上場,他們生活、精神的切面(主要是生活)構成了這部劇的全部。演出結束後,陳思安向觀眾介紹,哪個片段來自哪位原型,“他今天正好在台下看戲”——扮演這個人的演員富鵬栩便在臺上當面致意。之前的陳思安可並不是這樣子的,即使是同樣誕生於調研採訪的話劇《在荒野》,也流動著迷亂惘然的氣質,渺渺依依。而《凡人之夢》為之一變,體現了陳思安某種必須為之的意志,某種轉變——用以度過2020到2022這三年的生活,用以承接她從懸浮到降落的文學筆觸,用以成為她通過創作介入現實的一次機會。

在講“創作倫理”的創作者那裏,總有一些不應該塗抹、不肯去添油加醋的東西。生活本身平凡無奇,但在陳思安那裏,這就是涉及“創作倫理”的大事之一。

《凡人之夢》一開頭就是這麼一場拼車戲。拼車價格是15還是20的變化,連起了一場戲的敘事頭尾,四個乘客和司機吹牛、曖昧、唱歌,最終只是全體下車,戲也結束。還有【我想回家】一場戲。年輕男子被一張桌子、一個冊子、一個阿姨擋在小區外,觀眾就看著他對她套近乎、認錯、情緒崩潰,到底還是沒回成家。還有【摩托男子】那場戲,不過只是一個“沒什麼大出息”的中年男性騎上小摩托,在高速上飛馳的一個走神瞬間,他看起來有點“慫”,但他撞死了躥出來的小貓小狗,還想過自殺的姿勢和時間,不過最後,他拍拍自己的臉,拐彎下高速,回到老婆孩子和豬肉燉粉條的身邊去了。

問題是,這些普通的甚至因為遍地皆是而有乏味之虞的小故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觀眾面前時,何以令大家忽然大笑又嘆氣,鼓掌又落淚呢?何以讓陳思安相信,這樣樸素地、簡單地呈現這些凡人故事,就足以成為一個舞臺作品呢?

有一句誰都聽過的格言,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功夫在詩外。也就是説,在劇場的另一半空間裏,在觀眾席裏,已經有許多個你或我,先創作者們一步,幫這個戲寫好了小傳、提示、背景、闡述。這個戲是因為劇場裏的這另一半而寫的,你或我便不由自主地産生、輸出這個戲需要的邏輯,填補它在搬上舞臺之前也許尚未具備的質感。

中間劇場的觀眾向來是不客氣的,但對《凡人之夢》,他們把挑剔和冷眼都收起來了,哪怕有些片段顯得唐突、有點滑稽,但他們心裏太分得清這個舞臺是屬於誰的。《凡人之夢》裏的實誠和直白的確是他們每個人漂浮在生活裏的夢,自我調侃和他人玩弄絕對是兩回事。

能做到這一點,陳思安有她的真本事。調研和採訪是她創作中常出現的環節,但那不足以支撐起一個三年的項目走到最後。陳思安最難得的是,在有人墮落和軟弱的時候,她知道往哪去。我最初聽到這個項目,是陳思安談起她坐摩托車飆車跨城的經歷。她逼迫自己走出去,從停滯的狀態裏走出去,從難以消化的網路資訊裏走出去,從呆了一段時間覺得不用再離開的環境裏走出去,開始去見具體的人,用行動把一個原始的念頭拉扯到今天,拉到了觀眾的心裏。

陳思安保留了採訪素材裏的“有限”,甚至採訪對象的自我安慰和不誠實也被保留下來了。這讓這個戲保有一種原始的新鮮感、強烈的議題感,能感覺到創作者在藝術表達之外,更迫切于對議題探討空間的渴求,跟觀眾建立連接的意圖,以及希望問題本身不被遺忘的誠意。

陳思安克制地把自己的文學風格放在了全劇最後一場。在開往北京的早班大巴車上,所有乘客進入了同一個夢境。這種強文學轉化的手段在非常現實的場景裏展開,就像一個突如其來的夢。美夢和噩夢在舞臺上摻雜混合,角色的臺詞既不是他們生活中自己使用的,也不是創作者陳思安給他們安上的,那些流動的夢中語言,是角色在夢中,或者在他們的肉體已經不存在的某個時刻,自己吐露的:“潮白河的魚”“油豆角佔領菜市場”……雙重的生活和夢境,雙重的現實觀察和文學轉化。

從這個角度來想,此時此刻,可能並不是看《凡人之夢》最好的時刻。我們和角色同呼吸、共路途,容易被薄淚模糊了眼睛,獻上一種真誠的掌聲,但也忽略了陳思安留在劇中那稍縱即逝但很富有意味的創作嘗試。這個戲完全可以放到更長久、更廣闊的視野裏去觀看:燕郊和北京、千葉和東京、新澤西和紐約,這是一張當代大都市圈生活的人生素描。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我想回家】那場戲裏,“家”扮演了一個“沒有原因,我就想要”的形象,誰會沒有一個不假思索的熱愛對象?或者一處無法招架的軟肋?“你幹嘛非得回家?”“我就想回家!”我就想打遊戲、我就想吃一口宵夜、我就想……《凡人之夢》是我們的同路人,也在其中存有我們靈魂的片刻飛躍。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3/20230411/20230411_009/content_20230411_009_3.htm#page8?digital:newspaperBjrb:AP64346a76e4b0017157a4843c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