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成都城市音樂廳。張勇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在發掘城市地域資源、賡續歷史文脈的過程中,人們以音樂為媒了解歷史、感知變遷,通過音樂歷史傳統的發揚光大,煥發城市文化的新光彩。
一些城市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活躍因子,通過獨具特色的品牌演藝活動,吸引各類創意人群匯聚一堂,形成各式新型消費業態,激發城市産業活力。
音樂融入城市,充實了城市的文化內涵,豐富了市民的精神享受,也塑造著人們對城市的獨特感知,增進人們的文化自信。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範,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城市不僅是滿足人們集聚生活的功能空間,更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裏,音樂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內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城市中的音樂文化與音樂産業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不斷滿足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持續增添城市魅力、凝聚城市精神,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發揚音樂傳統,賡續城市文脈
不同的地域土壤生長出不同特色的音樂,音樂中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在一座座城市發掘地域資源、賡續歷史文脈的過程中,音樂成了一條重要途徑。人們以音樂為媒了解歷史、感知變遷,通過音樂歷史傳統的發揚光大,煥發城市文化的新光彩。
西安歷史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起源於盛唐的西安鼓樂,是在我國發現、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交響樂”,並且通過廟會、節慶等活動傳承至今。西安地區還活躍著秦腔、碗碗腔等特色鮮明的民間音樂和戲曲劇種。如何用這些傳統音樂資源豐富當代城市生活?在聞名遐邇的大雁塔下,西安交響樂團和眾多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合作,連續多年進行戶外演出。樂團還先後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演“雲上國寶”系列音樂會,通過線上直播讓更多人領略悠長古韻。許多本土音樂創作自覺吸收西安鼓樂、秦腔等傳統音樂精華,並與現代交響樂嫁接融合。東方與西方、音樂與古跡、歷史底蘊與當代審美交匯在一起,産生跨越時空的視聽效果,賦予古城西安現代而不失歷史底蘊的藝術氣息。
蘇州同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期刻有“攻敔”即“勾吳”的青銅編鐘和木漆古琴(七弦琴)等,就佐證了蘇州音樂歷史之悠久。蘇州也是有“百戲之師”美譽的崑曲劇種的誕生地,擁有吳歌、江南絲竹、蘇劇和評彈等多項音樂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蘇州不僅將崑曲的傳承傳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海內外大力宣介傳播,而且對諸多音樂非遺進行發掘、轉化和重新包裝,以塑造城市文化品牌。2017年組建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就一方面堅持“絲竹江南”的地域文化藝術特色,一方面注重“絲竹交響”的國際表達,通過民族音樂表演的國際化和交響化,為人們帶來高品質的藝術享受。
聚合文化創意,激發産業活力
音樂在文化産業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日漸廣泛的認同。一些城市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活躍因子,通過獨具特色的品牌演藝活動,吸引各類創意人群匯聚一堂,形成各式新型消費業態,激發城市産業活力。“音樂+文化創意”深度融合,成為助推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世紀20年代,上海就憑藉都市歌舞音樂、流行金曲以及廣泛傳播的電影歌曲,引領音樂潮流。今天,上海對音樂潮流的引領尤其體現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系列舉措上。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欣賞水準的提高,高水準演藝成為城市居民的熱門文化選擇。僅2021年,上海就舉辦營業性演出38366場,其中音樂相關演出佔比突出。歌劇、音樂劇、交響樂等富有都市風情、融合多元文化、策劃運營專業成熟的音樂演藝深受歡迎。由於音樂與舞蹈、戲劇等其他門類藝術以及體育休閒、時尚傳媒緊密相連,城市音樂産業發展也體現出創意聚合的特點,打通不同門類,延伸産業鏈條。除了專業劇場裏的音樂演藝,活躍在社區里弄的群眾文藝和商圈公園裏的持證街頭藝人,同樣為上海的音樂文化增添亮色。
成都也是以音樂藝術為城市發展特色、以音樂産業推動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早在2006年,為全國近7億移動用戶提供無線音樂産品和服務的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就落戶成都。2012年,成都東郊記憶園區掛牌成為國家音樂産業基地之一。2016年成都提出重點發展音樂演藝、視聽産業、樂器和音樂設施設備專業市場、音樂創作生産和數字音樂製作傳播等,打造現代音樂産業鏈。自此成都音樂産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不僅劇場、音樂廳、音樂公園、樂器城拔地而起,音樂演出遍地開花;還吸引各大音樂節相繼落地,舉辦中國音樂金鐘獎,“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金芙蓉”音樂比賽等大型音樂活動。同時,在音樂産業形態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的轉型過程中,成都積極探索數字音樂的産業化之路。2021年,成都音樂相關産業年産值已達574.91億元。音樂創作、音樂人才培養帶動起音樂休閒、音樂旅遊、音樂文創、音樂設備生産等相關産業的集聚化發展。
涵養城市精神,豐富人民生活
音樂融入城市,充實了城市的文化內涵,豐富了市民的精神享受,也塑造著人們對城市的獨特感知,增進人們的文化自信。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深挖音樂資源,以音樂文化提升城市風貌,涵養城市精神,增強城市魅力。
在冰城哈爾濱,有一冬一夏兩大文化盛事。冬季是冰雪文化藝術活動,夏季則是歷史悠久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始辦于1961年,迄今已成功舉辦30余屆,不僅成為哈爾濱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雲集國內外藝術家,吸引眾多遊客。相容並蓄是哈爾濱城市音樂文化建設的特色。早在20世紀初,歌劇、交響樂、芭蕾舞等藝術在哈爾濱廣泛傳播。成立於1908年的哈爾濱交響樂團是中國交響樂事業的先行者之一。過去幾十年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街頭音樂節、老街音樂匯、太陽島音樂節等活動,更體現出當代城市音樂文化的奔涌活力。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哈爾濱“音樂之都”稱號。音樂成為哈爾濱的一張城市名片,也讓相容並蓄的文化精神深入市民心間。
北京、廣州、深圳、廈門等地,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都將音樂作為發展城市文化的重要著力點。精彩演出不斷的音樂廳,被打造為城市文化“客廳”;城市樂團自覺發掘地域資源,將城市文化特色融入創作演出;音樂演藝相關的合作交流,帶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深層文化互動。此外,音樂文旅成為城市生活新亮點。音樂文化與城市文化景區、主題公園、酒店、劇場等線下空間融合創新,激發內容消費新潛能。創意音樂實驗室、音樂文創市集等一系列與音樂演藝場景共生的文化體驗活動,構成“音樂+新消費”的特色業態。這些城市音樂新現象新業態,讓城市散發出巨大魅力,也持續增強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城市成為更加宜業宜居的家園。
音樂文化的發展得益於城市的扶持滋養,同時又服務反哺城市。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不僅體現城市的精神面貌,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城市的精神內涵。以音樂文化激發城市活力、促進和諧穩定、提升文明修養,更多新的探索值得期待。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製圖:趙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