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聽大廳

科學家看《三體》 會被劉慈欣哪些腦洞戳中

發佈時間:2023-02-16 09:46:13 丨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2月14日,《三體》電視劇在高潮中收官,豆瓣8.4分。當科學家看《三體》的時候,他們會帶著怎樣的眼光看?會想哪些問題?

在這部電視劇開播時,知識解讀節目《解碼三體》同步上線。這檔由劉慈欣擔任顧問的知識解讀節目,邀約20余位國內知名的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科學家、人文學者等,共同解讀中國科幻小説巔峰之作。《解碼三體》每一集就如輕鬆有“幹貨”的播客,在科幻賞析中加入知識科普的思考和解密,讓每天追著劇、帶著困惑和交流欲的觀眾“惡補”知識點。

作為《解碼三體》的解讀專家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科普作家王元卓,最近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節目中,他以科研工作者的視角,陪觀眾“影知聯動”,分析科普小説中諸如“脫水”“人列電腦”“物理學‘鎖死’”等細節設定。他在暢聊三體人對生命的思考的同時,從現實角度“深入淺出”剖析三體世界與我們現實生活連通的可能與不可能。

科學家第一次看《三體》,會被劉慈欣哪些“腦洞”戳中?

王元卓告訴記者,他對《三體》最初的印象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一個科幻愛好者的角度來講,他之前看過像《地球大炮》《球狀閃電》等作品。“整個《三體》的故事延續了大劉老師(三體迷對劉慈欣的昵稱)非常大的腦洞,而三部曲展現了一個很宏大的世界觀,裏面很多設定都很巧妙,而且隨著後面劇情逐漸向宇宙延伸,已不是以十年百年來計時了,甚至可能是千萬年,腦洞是無限大的”。

另一方面,王元卓看到,《三體》創作的一個特點是“紮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

“你會感受到它仿佛是從過去走向未來,經過你身邊的時候跟你對視了一下。如果再往回看一看,有可能跟我們的長輩也有擦肩的那一刻。這讓我感覺整個故事既有科幻性又很貼近生活,很有共鳴。”

《三體》中諸多腦洞大開的設定,令無數讀者深感著迷。在王元卓看來,2006年劉慈欣寫《三體》時的很多設定,都仿佛是對科技發展的一個預示,後來都往前進了一步。

“以資訊領域為例的三體遊戲,在遊戲空間裏,人們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就像近兩年的元宇宙,在虛擬空間裏我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切身體會,可以跟其他人交流。”

再比如,書中的“神經元電腦”。王元卓説,現階段叫類腦電腦更多一點,是通過倣生人大腦的神經元模型來做的一套計算系統,“這只是資訊領域的,還有像高能物理學的知識,我當時讀小説的時候不太了解,後來惡補了很多知識”。

他指出,《三體》書中很多故事設定都是有科技基礎的,和科學規律、自然現象相吻合。我很佩服劉慈欣的博學,以及對多學科融會貫通的能力。

科技想像對現實可以有指導意義,這顯然是一部科幻作品最大的魅力。

不僅是《三體》,王元卓對硬核科幻作品都抱有一種崇敬的態度,因為這些作品不僅有對知識的深厚理解和掌握,同時又有豐富的暢想。在某種程度上,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幫助科學家打開腦洞,讓你看到未來。

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近來愈發受到大眾的關注。這個春節,時隔4年歸來的《流浪地球2》,再次引燃觀眾對國産科幻電影的信心。

此前,王元卓曾因為給女兒畫《流浪地球》的科普手繪,登上微網志熱搜,被網友稱為“硬核科學家奶爸”,意外解鎖了手繪科普書籍作家的另一重身份。

王元卓表示,想把一個科學知識傳播出去,借助科幻電影、電視劇是很便捷的,也會有放大效應,吸引更多人關注科學知識。2019年給女兒手繪《流浪地球》科學知識點,被很多人關注後,他一直在做通過科幻電影講解知識的事情。

最近,王元卓剛剛完成《三體》中的科幻知識科普手繪。他有很深感觸,“因為很多科學知識要為廣大青少年講清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看到,這麼多領域、學科的知識,大劉老師能駕輕就熟地放在自己作品裏,是非常了不起的”。

平時作為一名觀影者,王元卓的心態是不會要求科幻電影一定具有多麼硬核的科學知識,但是他“希望看到科幻電影中沒有錯誤的設定,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儘量準確一些。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給像《三體》這樣的劇集做科學顧問的原因。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僅是唯美的畫面、震撼的劇情,還能看到它在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王元卓説。

原文連結:

http://zqb.cyol.com/html/2023-02/16/nw.D110000zgqnb_20230216_3-04.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