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近年的音樂教學中,劉祥傑發現一種現象,大多數音樂院校學生在演唱時,在展現作品藝術內涵、詮釋音樂民族風格、呈現歌曲民族韻味等方面把握不準,以致于失去了作品的原味。這種脫離了中國老百姓審美的演唱,會不太受到聽眾待見,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現象與日俱增。
對於這種現象,最近劉祥傑回溯自己的教學生涯,道出了自己內心的深刻感悟,她在百忙之中抽空將自己二十年的教學經驗進行了一番歸納總結。
為何這些年來“祥音聲樂”能英才輩出?學生能在社會各界、用人單位受到廣泛好評,甚至得到提拔重用?這是因為劉祥傑讓學生們都開發出了各自的個性嗓音,他(她)們演唱時不僅聲情並茂、吐字清晰,舞臺表演時形神兼備,更關鍵的是保留了每個人獨特的演唱的韻味。
劉祥傑説:“想讓音樂作品和聽眾産生強烈的藝術共鳴,不僅僅要用個性鮮明、純正悅耳、磁性魅力的嗓音質色來歌唱,對聽眾産生深刻的心靈鼓舞,更關鍵的是,要通過音樂創作來挖掘優秀民俗文化。創新、改編更多符合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是我追求音樂事業、堅守聲樂藝術教育行業二十年的重要原因。”
今年正月十三,劉祥傑觀看了遼寧“戲曲春晚”整場演出,她表示當時自己心潮澎湃,同時也思緒萬千,感觸頗深。優秀的傳統戲曲藝術家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春晚,晚會上京劇、評劇、遼劇、海城喇叭戲、阜新蒙古劇、二人轉等節目相繼登場,名家名段薈萃,整場演出凸顯了遼寧戲曲藝術的鮮明風格,地域特色十分濃郁。這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藝術家們形神兼備、繪聲繪色的舞臺表演,讓現場觀眾享受到了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在此,劉祥傑表示自己由衷地向遼寧傳統經典致敬,向我國優秀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們致敬!
戲曲是我國民間藝術瑰寶,是一種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産,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呈現。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産與生活,並且與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息息相關。
劉祥傑認為無論演唱技術還是音樂創作,絕不能孤立於民族歷史,不能盲目吸收外來元素,要尊重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深挖優秀民族藝術瑰寶,在此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符合時代特徵的創新改編,才能呈現出富有時代感、具有中國特色並深受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這將更加能滿足現代中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劉祥傑談道,目前國內外聲樂教育機構的服務大多局限于專業學生,培訓不能突出個人特色的演唱技術。在觀看完遼寧戲曲春晚後劉祥傑發現,從優秀戲曲藝術家們的經典唱腔中,完全能夠聽出各自的演唱風格和個人特色。現在很多院校的批量培訓受國外歌唱技術影響嚴重,大多被規矩成統一的共鳴模式了,對於學生演唱各類風格的原創音樂作品,將會受到很大限制。因為只有用最能代表作品藝術形象的聲音質色去詮釋作品,才會讓大眾産生更加強烈的心靈共鳴。
人富有辨識度的嗓音特色是來自中低聲區,然而我國聲樂界的訓練模式因受國外聲樂技術影響嚴重,大都從小字一組的中央C開始向上訓練直到聲區統一,大多忽視了中聲區和低聲區(小字組和大字組)的有效開發與保護。只有在保護好低聲區的基礎上進行聲音技術開發,由此形成的聲區統一,才會令歌手的演唱風格更加鮮明,獨具個性特色。劉祥傑二十年的一線教研探索與近萬名教學成果的成功實踐,證明了她的藝術堅守和教育方向是正確的。
劉祥傑又回想起自己參加國家級民族晚會的盛況,那時她與全國各族同胞身著艷麗的民族盛裝一同登臺演出,一幕幕場景又浮上心頭。演出的過程令她記憶深刻,劉祥傑陶醉於現場悠揚的旋律和明快的節奏中,並一次次沉醉其中。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民族晚會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那是因為演出集合了華夏各民族同胞的集體智慧,大家從各自民族的日常生活、生産勞作中尋找音樂靈感,才讓民族晚會散發出別樣風情與藝術魅力。
劉祥傑表示,自己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一份子,她還需要不斷向民間藝術家們學習,吸收來自民間的養份,廣泛而深入地創作出更多與優秀民俗精華相結合的、符合新時代特徵的歌曲,推出更多符合大眾欣賞認知的優秀作品,以此陶冶人們的靈魂,讓廣大青少年的身心能在美好的音樂聲中健康成長。
二十年以來,劉祥傑一直沉浸在教壇精心耕耘,因為從小就受到父母演唱的熏陶,她始終覺得演唱就應該是神形兼備的,肢體表演與演唱應該相映生輝,語氣韻味要生動靈活。從演唱一開始,歌者腦中就應該有一種畫面感,全身心沉浸在描繪給聽眾的音樂意境中,這也就是《藝術概論》中所講到的“藝術形象”,能夠讓大家從歌手的演唱中受到鼓舞激勵或引發內心深刻的思考,這才是歌唱者、優秀音樂作品所應傳達的藝術魅力,這種藝術魅力對人的影響會是深遠的,所産生的藝術價值會是永恒的。二十年來,劉祥傑受到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的無私支援與幫助,她感恩這麼多年良師益友的一路同行。她的音樂教育不僅是培育個性的天籟之音,也是一項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福慧大眾的藝術事業。
最後劉祥傑的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她説:“我認為自己二十年來對藝術的堅守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下,我國聲樂藝術事業的宏偉藍圖已然繪就,在聲樂前輩的思想引領與精神感召下,作為後輩我更應該砥礪前行。當代的音樂創作和歌唱事業是一項需要眾多愛國歌唱家、文藝家精誠協作,以及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來共同完成的歷史大業!”
(蒲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