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海報、《原神》中的刀馬旦角色“雲堇”、B站跨年晚會戲曲節目《驚·鴻》舞臺照、上海京劇院聯動手遊團隊推出角色“霸王別姬”。
“威風凜凜出府門,我去到校場選能人……”近日,河南戲曲名家張曉英因電影《滿江紅》中“讓人上頭”的配樂火了。在電影裏,她演唱了《探陰山》《包公辭朝》《包青天》《下陳州》等7個唱段。豫劇和搖滾的“混搭”刷新了不少年輕人對戲曲的認知,很多不了解豫劇、不熟悉戲曲的朋友因為這幾段配樂,關注並喜歡上了戲曲。張曉英的抖音直播間裏涌進了更多年輕人,這給戲曲傳播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和新希望。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輝煌的傳統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從瓦舍勾欄一路走來,戲曲的發展一方面依賴於歷代經典劇作的精心傳承,一方面也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和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不斷創新表達形式和傳播路徑。近年來,戲曲與影視作品、音樂、電子遊戲、文創等跨界合作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一批多元融合作品的“出圈”帶火了戲曲,以更為豐富而年輕化的形式,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神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年輕化表達助推傳播
戲曲與電影,一個在舞臺,一個在大銀幕,表面上二者似乎並無直接關聯。但在中國,這兩種藝術已經無數次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再到《舞臺姐妹》《人鬼情》《霸王別姬》《變臉》《梅蘭芳》等以戲曲為主題或主要元素的電影,中國電影的每一個發展節點都離不開戲曲的參與,而戲曲得以廣泛地記錄、傳播,也離不開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助推。
近年來,影視作品嘗試對戲曲進行年輕化的表達,助力戲曲更大範圍的傳播。如2020年熱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深植戲曲文化,用很重的筆墨討論戲曲創作與表演。劇集建構了內容矩陣,形成傳播國粹文化的合力。播放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互動式點選,深入了解戲曲唱段的擴展內容,實時進行科普;2020年B站跨年晚會戲曲節目《驚·鴻》用一段段舞蹈將崑曲、秦腔、評劇、川劇、河北梆子、京劇串聯起來,為年輕觀眾帶來別樣的戲曲藝術體驗;2021年5月上映的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年輕觀眾為接受主體實現“破圈”,豆瓣評分高達8.0分,成為中國影史戲曲類電影票房的冠軍;“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首次將主場移步戶外,來到南戲故里浙江溫州,依託現存最早中國戲曲劇本的誕生地——九山書會,以數字空間藝術融合戲曲舞臺格局,打造出360度全景沉浸式實景山水舞臺,賦予戲曲表演強烈的青春氣息。
多元融合頻頻出圈
大熒幕之外,戲曲也成為越來越常見的文化元素。
在音視頻網站上,國風戲歌受到年輕網友的歡迎。《新貴妃醉酒》《悟空》《探窗》《武家坡2021》等將戲腔戲韻運用其中,傳唱甚廣。這不僅發生在中文歌曲中,融入戲曲元素的外文歌曲也有較大點擊量,如海外平臺YouTube(優兔)上,來自羅馬尼亞的女子樂隊Blaxy Girls演唱的《If You Feel My Love》多處穿插了《鍘美案》唱段,積累了211萬觀看量。
遊戲正在成為戲曲傳播的重要陣地。青年京劇演員王佩瑜演唱的《遊山戀》為《夢幻西遊》電腦版遊戲主題曲之一,女高音譚晶演唱的融合京昆唱腔的戲歌《赤伶》出自武俠網遊《逆水寒》。《逆水寒》設計了一個“瓦舍”系統,通過虛擬戲臺“梨韻閣”,播放《梁祝》《牡丹亭》《天仙配》《女駙馬》《花木蘭》等經典唱段,用戶欣賞完這些戲曲表演,就能解鎖相應關卡。皮影京劇遊戲《鎖麟囊》,由多位國家級京劇演員配音,共有4個場景,用戶可以體驗劇中挑選嫁粧、贈送錦囊等環節。策略遊戲《小小霸主》,匯集京劇多個劇目中的經典人物造型、行當齊全,用戶可以化身為戲曲舞臺上的著名人物如關羽等,多方位了解戲曲知識。風靡全球的遊戲《原神》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遊戲中的刀馬旦角色“雲堇”所演唱的《神女劈觀》,2022年初上線YouTube後累計了近千萬觀看量,引發各劇種百位名家爭相翻唱,成為近年來戲曲海外傳播的現象級事件。
守正創新煥發新彩
如今,在高速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與智慧化技術的驅動下,媒介的變遷和融合愈發走向深入,戲曲的傳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觀眾要納新,劇目要煥新,傳播的形式亦要創新。
在傳媒多元的當下,一切平臺皆可成為窗口,皆可尋求突破。大螢幕上,戲曲“混搭”電音、搖滾,帶動了新的潮流;音樂平臺上,融入戲腔的國風歌曲優美而富有韻味,撥動了人們的心弦;視頻網站上,戲曲演員化身up主,竟然把艱澀難懂的戲曲唱段講述得如此生動有趣;有聲小説平臺上,戲曲知識通過邊講邊唱的導賞,利用碎片化傳播方式普及給更多人。種種現象告訴我們,戲曲並未老去。那份咿咿呀呀的婉轉低吟、霓裳折扇間的回眸一笑、家國大義中的慷慨凜然,歷久彌新,青春昂揚。
中國現代話劇的開拓者、戲曲改革運動的先驅者田漢曾經提出:“不僅要把新內容注入舊形式,也要把新形式注進舊形式,使中國原有的戲劇形式更豐富,更生動,更能表現新內容。”面對新的社會環境、技術變革,擁有悠久歷史和動人藝術魅力的中國戲曲,唯有借力、融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做到戲曲與其傳播載體的“雙贏”,必須同時考慮到“守正”與“創新”兩者間的平衡,憑藉好風,扶搖直上,全面提升中國戲曲的國內、國際傳播力。
(作者張帆單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
原文連結:
https://ent.cri.cn/20230213/4867ebba-1a1a-4dc0-3926-3f56eaca98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