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快訊

雲南:辦出“村晚”新面貌、新空間、新體驗

發佈時間:2023-02-13 09:39:57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本報記者王彬

▲司莫拉佤族村春節聯歡會受訪者供圖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當地人熾熱而豐富的情感如同甘露,澆灌著民族文化的沃土,呈現出一個個富有地方風韻、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情的群眾文藝樣態。

“村晚”作為群眾普遍認可的品牌活動,與民俗結合,與情懷連接,氛圍感拉滿,吸引了大批遊客打卡體驗。對於雲南,這是精心謀劃又自然而然的過程。

司莫拉:辦出地氣和朝氣

“想知道我們發展得怎麼樣,來看‘村晚’呀!”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春節前夕忙得不亦樂乎。該村2023年“村晚”于1月19日舉辦,而當日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司莫拉佤族村3週年之日。

2020年1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司莫拉佤族村,了解鄉村振興和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情況。除了考察當地脫貧情況外,總書記還體驗了打米粑、敲木鼓等佤族民俗。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以打造佤族文化特色旅遊村為目標,將文化、旅遊、農業、産業相結合,一面建設美麗鄉村改善居村環境,一面創造美好生活滿足精神需求,整個村子變化大,各族群眾心裏甜。

“今年的‘村晚’意義特殊!我們想以‘村晚’向總書記彙報我們‘狂飆’的幸福指數哩!”村民紛紛説。

司莫拉在佤語中的意思是“幸福的地方”,一場火熱的“村晚”也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最好呈現。老百姓全情投入,把“村晚”的地氣和朝氣辦出來,將總書記與村民拉家常的情景唱出來,將騰衝漁鼓、佤族清戲等特色歌舞和民間民俗等融合進來,將三年來推動鄉村振興的成績展現出來……司莫拉佤族村“村晚”透著溫暖,刻著底蘊,勝在自信,這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鄉村發展的生動寫照。

七宣村:深耕地域文化特色

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挂滿紅彩帶,活力舞臺前後左右圍滿觀眾,各村居民攜手起舞全場歡騰……1月29日(農曆正月初八),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七宣村舉辦“村晚”活動當日,也是祥雲縣彝族文化特有的民族節日“啞巴節”,十里八鄉的人匯聚於此,載歌載舞,場面極具感染力。

像七宣村這樣老老少少都擅長民族歌舞的村落不在少數。今年為了辦好“村晚”,村民各顯其能,有的參與節目編創,有的擔當節目主演,有的兼任舞臺保障,除當地折苴麼大號隊、自羌朗文藝隊、祥雲縣彩雲藝術團等群眾文藝團體,不少文藝院校、培訓機構也主動參與進來。

為了提升節目品質,不少村民在當地文旅部門組織下,參與到傳統文化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中。由此編創出的節目與以往的舞臺作品相比,更原汁原味,既保留了文化原生態,又經過群眾檢驗,在一次次排練中打磨得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我們非常珍惜本地區的非遺資源、旅遊稟賦,注重引導群眾參與挖掘和打造本地文旅特色,建立了人人都是文藝創作者、文化傳播者、文旅支援者的主人公意識。”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馬迎春表示,“村晚”既要接地氣,也要有引領性,在合適的環境和地區,展示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高水準的文藝作品,有助於提升群眾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能力。

釋放文旅融合效應

“登上‘村晚’舞臺,可能會改變一個村民的性格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大家現在都以一種迎客來的心態認真生活,特別注重生活品質和精神追求,這就是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直觀體現。”雲南省文化館館長郭維平對“村晚”效應深有感觸。

通過國家公共文化雲等平臺的傳播擴散,“村晚”成爆款,獲得上百萬點擊量,全國觀眾進而開始了解“村晚”舉辦地。在雲南,一場“村晚”活動帶熱一個鄉村的案例比比皆是。遊客變多了,村民的日子變好了,對本地本村的文化也更加認可,他們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做好自己、展現鄉村美好的一面。郭維平以七宣村為例説,一批鄉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村晚”舉辦提供了保障,而“村晚”又將一方百姓的新生活、新民俗、新風貌展現出來,並且延伸出新業態、新體驗,多方發展策略彼此成就,提升鄉村文化內涵,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如何借力發力,讓“村晚”的熱傳導效應持續下去?馬迎春介紹,雲南將以“村晚”為抓手,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擴大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力,以此深入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我們廣袤的鄉村有優質的文旅資源,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發展思路。近年來,我們矢志不渝謀發展,探索適合‘村晚’的路子,就是要做出成效、做出品牌。”馬迎春説。

原文連結: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4&Hid=63e9010ed13e7e56d19797fb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