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快訊

“小糊綜”的春天?優質藝人與深度內容的春天!

發佈時間:2023-01-04 10:20:40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本報記者黃啟哲

穿越“影視寒冬”,2022年的國産綜藝在堅守與突圍中,努力探求觸達大眾心靈的多樣化視聽表達。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播出綜藝超過290部。而在這之中,網友評分8.0分以上的作品達到28部,與2021年基本持平。

文化類節目中,“國家隊”全面開花,中央電視臺在《經典咏流傳》《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等王牌節目基礎上,推出聚焦戲曲的《拿手好戲》與傳播千古名畫的《詩畫中國》。而各大衛視與平臺製作的“綜N代”《中國好聲音2022》、《我們的歌》第四季、《奔跑吧》第六季、《脫口秀大會》第五季等則在音樂、戶外競技、喜劇等各賽道持續發力。而更令人驚喜的是,以《快樂再出發》為代表的一批小成本綜藝憑藉創作者與參演嘉賓的真誠與用心,在競爭日益激烈、所謂“頭部”扎堆的綜藝市場衝出重圍。節目實現商業價值與話題熱度的“雙贏”之餘,也讓觀眾收穫不少歡笑與感動。也正是這樣無絢麗舞臺、無流量明星、無炒作衝突的節目“爆火”,引發業界思考:與其一窩蜂複製“大製作+大明星”撬動大贊助的爆款路徑、尋找奪人眼球的噱頭模式,不妨回歸創作本身,尋找能夠帶來正能量與人文情懷的參與嘉賓,依靠悉心開發、反覆打磨的內容,贏得觀眾發自內心認可的有價值流量。

“小糊綜”超車大製作:人與人的真情就是核心競爭力


要説2022年綜藝的最大亮點,莫過於《閃亮的日子》《歡迎來到蘑菇屋》《快樂再出發》《名偵探學院》等一批小製作、小切口的綜藝“跑贏”大製作、大舞臺實現彎道超車。尤其是《快樂再出發》第一、二季分別獲得9.6分和9.5分網友評分,成為2022年度評分最高綜藝冠亞軍。而超過25萬人打出的9.6分,也是近五年來,娛樂類綜藝所能觸達的口碑“天花板”。

某種程度上,《快樂再出發》這匹綜藝“黑馬”算是綜N代王牌節目的“衍生産品”——從嘉賓到主創再到幕後製作公司,無一不是從大節目“孵化”而來,因參與《嚮往的生活》衍生節目《歡迎來到蘑菇屋》自嘲表現引發網路討論,2007年《快樂男聲》選手陳楚生、陸虎、甦醒、王櫟鑫、王錚亮、張遠,在新人導演的帶領下,靠著百萬元投資,做出了這檔“現象級”綜藝。現在回頭看,這檔節目的模式,並未跳脫當下戶外旅行真人秀的已有套路——“窮遊”,明星嘉賓需要依靠玩遊戲做任務換取旅途中的生活費。然而,六個年屆不惑的“老男孩”卻把這套舊模式玩出了新花樣。為了賺取節目中的生活費,六人不計形象認真做了一天網路劇的群眾演員;為了能在節目中為各自的原創歌曲推廣,他們淋著雨在海邊臨時搭的帳篷下完成了一場“演唱會”……《快樂再出發》的爆紅印證了,一檔“爆款”綜藝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模式如何新奇、不在於如何包裝立意,不在於如何製造衝突奪人眼球,而在於人——不管是鏡頭前的明星嘉賓,還是幕後的工作人員,都應以真誠與用心贏得觀眾。

“小糊綜”的走紅,也是觀眾對於當下一些真人秀裏明星不是無聊敷衍就是惡意剪輯作秀的一種厭倦。不管是《閃亮的日子》闖入演藝新人的“出租屋”,記錄他們為夢想奮鬥的好笑與熱血;還是《朝陽打歌中心》把錄影棚“盒子”交由歌手演繹原創新作;抑或是《名偵探學院》第五季中的學員為了推理遊戲徹夜未眠的認真勁兒,能夠贏得人心,歸根結底是靠其流淌在鏡頭真實記錄之下的美好與感動。

“綜N代”的“冰”與“火”:如何珍視長青節目的品牌價值

“小糊綜”綜藝異軍突起的另一邊,是2022年所謂的“綜N代”——即老牌“頭部”綜藝節目的依舊強勢。上半年,戶外明星真人秀《奔跑吧》與《嚮往的生活》均迎來第六季;入夏,《中國好聲音2022》走過第11個年頭,迎來劉德華助陣;《乘風破浪》與《披荊斬棘》的“哥哥姐姐”們接力播出過程中,《這!就是街舞》第五季如約而至。此外,《脫口秀大會》第五季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則作為喜劇節目進一步關注現實生活,致力於讓觀眾在笑過之後也收穫感動或思考。這些強勢“綜N代”面前,《聲生不息·港樂季》《時光音樂會》《來看我們的演唱會》等儘管已有差異化競爭意識並取得不錯成績,但尚未形成與之分庭抗禮的力量。然而,“綜N代”自帶熱度流量加持,依舊佔據收視、話題榜單前列的同時,也背負觀眾更高的期待,不管是流量還是熱度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當前,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觀眾與現象級綜藝的“蜜月期”正越來越短。

2020年,《乘風破浪的姐姐》“橫空出世”,將女團唱跳賽制置於一群30歲以上的成熟女性藝人之中,憑藉勵志熱血的節目調性與絢爛精彩的舞臺呈現,很快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綜藝。行至2022年,播至第三季更名《乘風破浪》,少了“姐姐”二字的節目,參演藝人所屬的領域更廣泛、舞臺實力也更為出色。值得肯定的是,節目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第一季在幕後訓練中刻意製造矛盾衝突的做法,凸顯藝人間惺惺相惜的溫暖情感。

“男版”的同類型節目《披荊斬棘》局面同樣如此。兩檔節目都誕生了所謂“高光時刻”,比如王心淩演唱《愛你》與蘇有朋演唱《青蘋果樂園》的初舞臺,著實掀起全民翻唱的“懷舊”風潮。此後,一場又一場的公演無論是音樂編曲、舞蹈編排還是舞美製作,都已然達到綜藝最頂尖的呈現,這讓網友頻頻直呼“經費在燃燒”。

不過,陣容與製作的升級,卻沒能帶來超越第一季的火爆程度。作為唱跳類舞臺節目,資深藝人“刷臉”帶來的熱度並不持續,如何激勵他們創作呈現更具有時代感的作品,或許能為節目帶來新的活力。

雖賽道不同,但《脫口秀大會》第五季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兩檔喜劇綜藝熱度高企,同時也面臨各自的挑戰。前者播出伊始,就遭遇“公司內部梗”太多、“領笑員”明星不專業、賽制有漏洞等問題,引發巨大的爭議。儘管觀眾能夠從來自各行各業的選手身上,看到節目組努力拓寬節目呈現、引領正向價值的努力,但最終勉強“及格”的觀眾評分已經在倒逼主創思索——在成功推廣脫口秀這一文藝舶來品樣式、打造一批脫口秀明星實現商業價值變現之後,如何令其藝術性與價值導向更上一個臺階。相較之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還未真正踏入“綜N代”行列,第二季8.1分的網路評分仍屬高分行列,也成功將“少爺和我”“胖達人”等喜劇新組合推到大眾視野之中。不過,已有部分觀眾提醒,若要呵護好這一優質IP,就要在培植喜劇表演力量的同時,進一步充實創作班底,才是鎖定觀眾“笑點”的關鍵所在。

“綜N代”話題度與口碑不及節目誕生之初,是否意味著其“生命週期”就此終結?倒也未必。在網路話題裏“遇冷”的老牌綜藝,未必不擁有深厚火熱的電視觀眾基礎。就拿已經播出11年的《中國好聲音》來説。儘管在音樂類綜藝百花齊放、製作投入越發高企的當下,曾經的這檔節目熱度口碑不及當年已是不爭的事實——最新一季網友評分僅4.1分。然而,橫向比較同檔期播出的電視臺節目,其收視率仍多次躋身同期一、二名。有評論分析,這與觀眾群體的割裂有關,相比于當下主打網路市場、年輕受眾的音樂類綜藝,沒有收看門檻的《中國好聲音》主打“闔家歡”的電視觀眾。同樣的“冰”與“火”共存局面也發生在《奔跑吧》《嚮往的生活》等節目身上。這其中,主創嘉賓班底更疊與版權歸屬糾紛等帶來的陣痛原因有之,但更迫切的問題是——當前分眾化市場背景下,要想重現“全民級”綜藝神話,須依靠持續創新來彌合不同年齡層受眾間的縫隙。

揮別戀綜的“一地雞毛”,見證普通人在職場閃閃發光

素人綜藝,即聚焦普通人的節目,近些年漸成綜藝的中堅品類。而面對明星真人秀已顯現疲態的當下,素人綜藝也成為當前市場的一種有力補充。相比於此前將製作重心更多放在戀愛題材的做法,2022年素人戀綜熱明顯降溫。與之相對應的是一批聚焦各行各業的職場觀察類真人秀勢頭穩步走高。透過年輕人以實習生初入職場的模式,展現律師、建築師、法醫、投資人等各職業的艱辛與榮光。

素人戀綜熱降溫,與多數節目的情感議題呈現膚淺單一有關。不管身份如何轉變——《沒談過戀愛的我》鼓勵無戀愛經驗年輕人追逐愛情;不管玩法如何變化——《喜歡你我也是》把單身男女送上島嶼打開度假模式,但本質上還是在高顏值青年陌生男女的社交層面兜兜轉轉。甚至,一些節目還屢屢傳出參演素人的負面新聞。相較之下,一檔聚焦離婚男女尋愛的《春日遲遲再出發》反而贏得觀眾好評。延續同一主創班底《再見愛人》的節目調性,《春日遲遲再出發》進一步擴大了情感議題的範疇,圍繞中年人生追求、原生家庭等衍生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相比于個別情感綜藝中“觀察室嘉賓”的情緒性觀點輸出,《春日遲遲再出發》中的觀察室嘉賓不管是學者還是明星,都有著相對敏銳的洞察力與理性深入的剖析,從而使得節目中引人思考的“金句”不斷。

戀綜之路越走越窄,職場真人秀卻呈現廣闊藍海。作為較早引進南韓職場新人真人秀《新職員誕生記:好人》的《令人心動的offer》,在第四季選擇聚焦建築師。相比早前執著在年輕男女中炮製戀愛氛圍的偶像劇製作邏輯,節目組似乎意識到,行業普及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對行業懷抱夢想的年輕人更具有啟迪與引領性。從鄉村適老化建築到獨處友好社區,考核課題更具人文關懷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建築設計關注少數群體個性化需求的一大趨勢。另一檔《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則將目光投射到更為冷門小眾的行業。比起其他選手優秀的履歷,節目中一位大專護士向琴琴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家境清寒學業受阻,她為逐心中的法醫夢,入職殯葬業的同時自學法醫學相關知識。儘管沒能在節目中拿到工作機會,可她的努力與堅韌卻鼓舞不少人,也因節目得以結識全國知名法醫專家,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專業訓練。正是對於行業與追夢人的用心刻畫,使這檔節目一改2021年反響不佳的窘境,獲得8.2分的觀眾評分。

當然,呈現普通人工作生活的綜藝目前還主要集中于“新人實習競爭工作機會”的單一創作模式,在嘉賓選擇上,尚未完全擺脫對於明星嘉賓的依賴。如何更好地展現普通人在平凡崗位、家庭中的奮鬥的模樣,引發更廣泛大眾的共鳴,不僅是綜藝人的使命所在,或許也將成為撬動綜藝發展邁向全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支點。

原文連結: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3/01-03/9926530.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