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娛樂旗下貓眼研究院近日發佈《國産愛情電影數據洞察》(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國産愛情電影在經歷兩大黃金時期之後,市場總值和單片票房遇到挑戰,影片“劇情”“真實感”等關鍵詞受到觀眾關注,市場急需打破“同質化”困局。
高度同質化
國産愛情電影進入突破期
數據顯示,2011-2022年12年間,國産愛情電影經歷兩大黃金階段,目前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的突破期。
2011-2013年間,都市、青春、古裝、喜劇、劇情等各種愛情電影均有市場表現優異的代表作,比如《失戀33天》依靠愛情電影的社交屬性以及網際網路的流行文化,打造了“世紀光棍節”的概念,並一舉摘得國産電影年度票房第4名的佳績。
2014年,國産愛情電影品類開始多元化,“愛情+喜劇”率先實現票房體量的飛躍,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喜劇愛情電影年均上映數量達到了120部之多,在國産電影市場的票房佔比于2014年達到49%的高點,票房總值在2015年突破100億大關。2015年直接迎來了“喜劇愛情”的全盛時期,産出了《港囧》《夏洛特煩惱》等經典優秀作品。
進入2017年之後,或因“喜劇+愛情”出現了審美疲勞,愛情電影的年度總産值出現了明顯下滑,但部均票房仍保持較高産出。像《前任3:再見前任》《後來的我們》《少年的你》等影片,更是代表愛情電影連續三年斬獲單片十億的佳績。同時“劇情+愛情”自2017年以來呈現抬頭之勢,在2018年、2019年先後實現票房千萬影片數量和部均票房的雙向超越,成為愛情電影的新主流。
2020年以來,疫情給行業整體帶來不小影響,影片類型供給受限,愛情電影市場在大環境影響下逐漸下滑。即使在2021年電影市場各項數據均有回暖之際,愛情電影在國産市場中僅有11%的佔比,相比往年仍有差距。部均票房繼續下行,無論是創作還是市場運作,都出現高度同質化的現象,國産愛情電影急需破局。
“催淚制勝”多
大眾已經“看累了”
國産愛情電影由繁盛到下行,除疫情因素影響之外,上映時間、內容、宣發均對影片票房有著重要影響,影片同質化帶來的審美疲勞是國産愛情電影面臨的最大難題。
從開畫表現上,國産愛情電影開畫票房保持較高水準,後繼普遍乏力。在歷史上首日票房超過5000萬的國産愛情電影中,2020-2022年佔據6席,開畫票房仍能保持較高水準,但整體票房後勁在持續下降。熱門檔期前置核心用戶是原因之一,但品質問題同樣難以回避。
從觀眾反饋看,“劇作”仍然是觀眾評價一部電影的核心。從劇作角度看,觀眾對國産愛情電影中的“淚點”“結局”“愛情感”的提及率明顯高於行業均值,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基礎。盤點2020年至今票房5000萬以上的國産愛情電影,大部分劇情評分在7分以下,只有兩部影片達到8分以上。這表明近年國産愛情電影的綜合評分普遍不高。
觀察發現,近幾年高票房電影的劇情共性就是“催淚制勝”,但用戶已經出現審美疲勞。催淚劇情依靠強烈的“愛情感”共情引發共鳴,“劇情愛情”源源不斷,但是2022年,同類作品已不再被大眾買單,例如淚點高出類型均值的《十年一品溫如言》《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等影片,無論是提及率還是票房,都不比往年,從一定程度來講,大眾對“哭片”已經“看累了”,催淚顯然不是強行煽情,而是要實現感同身受的共鳴。
觀眾認為國産愛情電影劇情不足點,普遍集中在缺乏真實感上,這表明觀眾對劇情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今年上映的9部國産愛情電影中,有4部評論中提及“劇情”的比例高,且與綜合評分差距較大,對影片整體影響明顯。2021年上映的描摹上海都市愛情的《愛情神話》獲好評,也表明愛情電影真實感的重要性。
從歷年票房破千萬國産愛情電影數量來看,喜劇愛情電影的表現有回暖趨勢。《還是覺得你最好》《愛情神話》等具有高笑點的愛情電影,都取得了優異的票房表現。作為2022年度最高評分愛情喜劇,《還是覺得你最好》打破了近年來愛情題材影片的低分魔咒,在香港地區的票房超越《功夫》,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排名第一的港産喜劇片,這從另一側面證明觀眾對“催淚制勝”類愛情影片的審美疲勞。觀眾更喜歡看有煙火氣、劇情真實、貼地氣的電影,笑中有淚的喜劇愛情電影比老套灑狗血的悲劇愛情電影更易得到共鳴。
片名辨識度低
普遍缺乏記憶度
除去《十年一品溫如言》等根據小説作品改變的電影,2020-2022年上映的國産愛情電影中,共有15部電影的片名大於等於7個字,12部採用短句結構,例如《我的青春有個你》《我要我們在一起》《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等,15個片名中“我”或“我的”出現11次,“你”或“你的”出現6次,“我們”或“我們的”出現3次,愛、喜歡等出現10次。一方面,愛情電影的片名越取越長,呈現短句化傾向;另一方面,在多部愛情電影同時上映時,短句式片名又會讓觀眾難以辨識,普遍缺乏記憶度。
電影片名有四大功能:資訊傳播功能、表情功能、審美功能和廣告功能,短句式片名能滿足傳達影片類型的資訊傳播功能,但是普遍缺乏語言優美流暢、便於記憶的審美功能,導致影片內容往往低於預期,或與預期不符的情況出現。像《我要我們在一起》《陪你很久很久》和《我沒談完的那場戀愛》都是片名與預期不符的代表性案例,一定程度上也使影片面臨更高的口碑風險,久而久之觀眾心中會建立“片名長=影片差”的刻板印象。
電影宣發同樣面臨同質化困局。近年來國産愛情電影宣發主打“共情”“破防”“意難平”等關鍵詞,或者拍攝觀眾流淚的觀影反應,同質化行銷方式對觀影慾望的激發效果越來越弱。同時,愛情電影行銷在儀式場競爭上呈現白熱化狀態。《地球最後的夜晚》成功開創“跨年檔”,儀式感確實行之有效,但今年2月14日,《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十年一品溫如言》《不要忘記我愛你》三部愛情電影在同一天運作了10個儀式場。可見,國産愛情電影的同質化問題,在劇情和創作中存在,在市場運作階段同樣顯著,亟待尋求新鮮的宣發觸點。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2-11/10/content_40786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