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嶺的春天》劇照。
本報記者高倩
大幕開啟,寶塔屹立的延安風景映入眼簾。在民族危亡的吶喊聲中,手拿小提琴的音樂家、帶著芭蕾舞鞋的舞蹈家、懷揣稿紙的文學家、緊握刻刀的美術家與無數有志青年一道,共同奔赴這片紅色沃土,如火如荼的文藝春天熱烈綻放……
為賡續延安精神,踐行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初心使命,11月5日晚,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在國家大劇院迎來首演,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本輪登臺,《楊家嶺的春天》將持續演出至11月9日。
現場
陜北秧歌再現崢嶸歲月
魯迅曾言,“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在古元、彥涵、計桂森等版畫先驅的作品裏,刻刀留下了關於革命聖地延安的滾燙記憶。這些木刻版畫成為了《楊家嶺的春天》的靈感來源。舞臺上,版畫的硬朗筆觸和濃郁色彩凝結成了山川風景,舞者們揮起紅綢,扭起秧歌,以極具時代感和地域特色的舞蹈,生動再現了當年的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革命的崢嶸歲月。
《楊家嶺的春天》聚焦于文藝工作者的轉變,起初浪漫天真的年輕人們,在與人民群眾的朝夕相處中深刻地體會著“深入生活、植根人民”的含義:音樂家和舞蹈家與當地老媽媽同吃同住同勞動,體會到了人民如母親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養;文學家用紙筆記錄下婚姻自主、“豆選”等新思想在群眾間的普及和深入;美術家在槍炮聲中創作,在生死間成長,他們用生命和信仰鐫刻的一幅幅版畫流傳至今,“延安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劇中,民間藝術的魅力被極致彰顯。比如,第一幕的女子群舞“挑水”、男子群舞“抗旱”以大開大闔的氣勢還原了藝術家與勞動人民一起勞作的場景,“入倉”舞段的安塞腰鼓激揚肆意,飄飛的紅綢伴著熱鬧的鑼鼓舞出了豐收的喜悅,把全場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第二幕中,文學家的夢境光怪陸離,夢中的他仗義出手,阻攔了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讓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模倣皮影戲的表現形式既能清楚地區分現實與夢境,又增添了不少逗趣幽默的亮色,贏得了全場觀眾會心的喝彩與掌聲。
創作
以舞入畫,以畫代舞
《楊家嶺的春天》集結了總導演張曉梅、張雲峰,編劇許銳,作曲程遠、謝鵬等一線藝術家組成的主創團隊。以版畫作為切入點,是《楊家嶺的春天》的一大巧思。“延安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瑰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能最真實地反映生活和戰爭。”許銳解讀,版畫凝結著曾經的文藝工作者對所處時代的觀察和理解,“每一幅版畫都有深刻的故事。這部劇的很多舞段、劇情來源於版畫,可以找到彼此對應的場面、調度和人物關係。”以第一幕的群舞“抗旱”為例,舞者們的表演幾乎一比一地復刻了古元創作于1943年的版畫《抗旱》;第二幕中主張婚姻自由的片段則參考了古元的另一幅作品《調解婚姻訴訟》,版畫中充滿張力的人物關係也被搬上了舞臺,引導著矛盾衝突進一步展開。
與此同時,在張雲峰看來,版畫的確具備“可舞性”:“版畫中融入了刻刀的寸勁,這種力量運用到舞蹈動作中,會變得非常生動。”主創團隊仔細觀察美術家使用刻刀的手法,把他們用力的動作嫁接在舞蹈語匯中,變成了“折”的手腕動作。張雲峰明顯地感覺到,傳統的秧歌舞“一下子就有了嶄新的視覺感受”。
幕後
尋找屬於中國人的舞蹈動作
“在創作中,我們堅持必須要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舞蹈動作。”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見證了《楊家嶺的春天》的創排過程。“秧歌有一種厚重但親切的基調,我們的祖輩、父輩也許扭著秧歌參加了‘大生産運動’,或者歡迎過解放軍戰士。每當扭起十字步時,我們和先輩的步伐是一致的。”排練時,他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楊家嶺的春天》由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係和創意學院的師生共同創演,年齡跨度很大,最大的約為50歲,最小的剛剛成年,但扭起秧歌時,“大家的步調非常一致,融為一體,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跳什麼。外化的動作,內裏是文化和情感的一脈傳承。”
“曾經的文藝工作者堅定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不管生活條件多麼艱苦,他們依然抱守著堅定的信念,這種精神需要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不斷傳承和弘揚。”在劇中飾演文學家的汪子涵説。同為文藝工作者,汪子涵被前輩們的事跡深深感動,他也希望能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更多觀眾。第二幕結尾部分,一直在書寫的文學家提筆奮力一揮。平心而論,對舞臺經驗豐富的汪子涵來説,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動作,但他認為,“這一刻是最難的,揮不好,氣場就會散掉。怎麼才能一筆到位、揮出那個年代的氣勢和力量,是我這次參演最需要揣摩的部分。”
專家觀點
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既有渾厚蒼勁、明朗清晰的“刀木之味”,又富含陜北鄉土氣息的別致韻味。舞蹈語匯從細微處著眼,顫、走、折等動律給了觀眾一種“力”的衝擊,戲劇性的結構昭示“藝術家”在人民群眾中尋找到了文藝創作的意義所在,這是對“人民至上”的真理髮現和情感表達。這是一場具有教育和鼓舞力量的觀賞體驗,它一筆一刀,刻肌刻骨,共同勾勒出盎然生機的楊家嶺的春天。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金浩
一幅幅版畫在“藝術家”們的演繹下活了起來,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走進80多年前的楊家嶺。舞蹈詩劇用極具當代風格的漢族民間舞樣式,生動的舞臺畫面,為觀眾呈現了那充滿激情的“延安歲月”。那是熱土培育下的種子,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從人民中獲取力量!它如春天般溫暖而生機勃勃,將留在每位觀眾的心間,生根、發芽……
——北京舞蹈學院教師謝秋水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1107/20221107_009/content_20221107_009_1.htm#page8?digital:newspaperBjrb:AP63681f9fe4b0b60bbc5e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