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中國主旋律電影,路在這方
——寫在影片《萬里歸途》觀後
王小歌
最近《萬里歸途》影片挺火。
10月29日下午,小歌走進影院。
影片拍的不錯。大題材、大策劃、大場面、名演員。
商業大片的套路,卻裝滿家國情懷。
小歌三次潮了眼眶。
一次是宗大偉高呼:把中國護照、國旗舉起來,我帶你們回家!
二次是鄭智化開唱“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兒的一片天”,30年前的《星星點燈》,今天被催出了淚星。
第三次是宗大偉給太太打電話:有事耽誤了,每次都是這樣。
……
上映20多天,票房突破13億,獲9.6口碑高分。
此般勁爆,秘訣在哪?
觀眾説法,大抵有這幾個:
寫真,故事有根。2011年,中國第一次動用軍事力量,12天內從利比亞撤出36580位公民,並安全護送回家。
抓大,國家題材。國外撤僑是國家行為,中國駐外機構運籌帷幄、出生入死,表現的是中國力量、中國形象。
展勇,顛覆認知。外交官唇槍舌劍是本職。中國外交人員面對戰火戰亂,敢於擔當,英勇無畏,轉型為剛猛勇士。
演好,群賢畢至。張譯、王俊凱、殷桃等一眾演員角色把握準確,演技流暢自如,情感表達細膩。給影片增粉加彩。
影片中兩首插曲,鄭智化的《星星點燈》,畫龍點睛,老歌新意,用得精妙;
王菲演唱、錢雷作曲、唐恬作詞的《歸途有風》也不錯,但置放過於偏後,對影片影響力、感染力有減分。
《萬里歸途》為主旋律電影打了個樣兒。
中國主旋律電影,是不是應奔這個方向?
無須諱言,當下個別主旋律影片觀眾不太買賬。
原因何在?
突出癥結是:影片與觀眾之間,心脈無法互通,情感難以共鳴。
觀眾是上帝,電影沒品質,人家會用眼棄權,用腳投票。
怨不得觀眾。
而事實上,觀眾對主旋律電影是接受的。
他們不願接受的是,影片內容上課式、説教式、指導式的不舒心表達。
如何拍出讓觀眾想看、願看、愛看的好影片,讓銀幕迴響與觀眾心脈同頻跳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世界進入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觀眾也在變,人們對美好電影的需求也在變。
如何順應奮進新征程的時代,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形態,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電影的新需求,這是個新課題、大課題,得上下齊心,通力解決。
集結觀眾的意見,以《萬里歸途》為參照,似應在以下方面給勁:
定位得準。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13億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國電影創作的肥沃土壤與不竭源泉。一部影片能不能行,市場會不會火,考驗的是導演團隊的政治眼力、業務能力,特別是對形勢、題材、市場、觀眾等的精準定位。
一部影片,定位對了,可能怎麼拍都是對的;定位不對,可能怎麼拍都是錯的;沒有定位,可能怎麼拍都是亂的。
《萬里歸途》的成功之處在於,導演團隊思想新銳、定位精準,對國外撤僑這一重大題材,多年前就提早謀劃,循序準備,厚積薄發,展示出了一幕我駐外使館人員肩負使命、攻堅克難的歷史往事,備受各方稱讚。
融合得好。電影如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觀眾意見是,主旋律影片得寓教于樂、寓樂於教“雙輪驅動”。通俗點説,就是要藝術性地將教育跟娛樂相融相合,使人自然順暢地在娛中受教、在教中得樂。
電影好看好玩有意思,觀眾才會來;主旋律電影有故事、有特點、有意義,才可能有“魂”、有“筋”、有“勁”,觀眾才會樂此不疲、不請自來。
不能想像,心身俱疲一天的年輕人,讓他(她)自個掏腰包,到影院看一幕不如願、不走心、硬撅撅的説教課。
用商業片的思維方法,貫穿起、融合進主旋律的精彩內容,這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萬里歸途》的成功之處在於,把祖國的偉大、愛國情懷融入了跌宕起伏、驚險四起的故事情節中,用鏡頭語言,在潤物無聲的細處,在不動聲色的妙處,給觀眾們上了一次活生生、亮堂堂的思想教育課。
觀眾樂呵呵地,都接受了,並感慨萬端。
體驗得美。當代年輕人思想前沿、思維活躍、體驗感要求超強。看電影的理由直接且簡單:就希望能給勞累了一天的自己減點壓、找點樂;就希望能給被煩事煩透了的心緒更點新、紓個解;就希望能給團聚在一起的家人或朋友添點笑、歡個娛,等等。
專家説的再好,他(她)未必聽;宣傳説的再美,他(她)未必信。他(她)更喜歡在對影片內容的自我沉浸、自我感悟中,詮釋自己對影片的終極評價與認知。
《萬里歸途》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過於突兀説教或喊口號,而是讓觀眾自始至終沉浸在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的事件中,感悟到中國駐外使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堅定堅決,國家駐外使館人員臨危不懼的英勇果敢。觀眾自覺內生出對黨和國家的由衷熱愛。
細節得摳。普通民眾大多不會拍電影,也拍不了電影。但他們會看電影、懂電影,真正高手在民間。電影本子好不好、導演水準怎麼樣、情節編排細不細、演員演得對路不,他們有時説的比專家精道。
當下觀眾出挑、不好糊弄。他(她)能通過幾個細節的精妙,把這部電影説出個花來;也能通過幾個細節破綻,把個電影貶的啥也不是。
藝術家們在電影創作上,可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哈。細節真的決定成敗。
《萬里歸途》的成功之處在於,注重用細節刻畫人物形象性格,藝術效果不錯。
比如,鏡頭中:駐外使館領導説,祖國就在身後,使館就在身邊,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宗大偉喊,我的底線就是帶我們的人回家!中國員工叫,我們有救了,我們有救了!
看似隨意幾句的話,折射的可是您我都懂的大道理。
再比如,鏡頭中:迪拉特大巴車頭上大幅鮮紅標語,歡迎中國同胞;企業員工口中念叨的32萬6713步;宗大偉在墻角給太太打電話時的落寞與無奈;與悍匪以槍對決、手槍惶然落地;回到北京聽到鞭炮炸響的激靈反應,等等。
這一串串細節,刻畫出了一心為國、一心為民的使館群體形象;刻畫出了一個並不完美、有血有肉、平民英雄的生動形象。
演員得好。電影是門藝術,能否出新出彩出奇,考的是導演水準,看的是演員演技。
好本子+好導演+好演員,大抵能一戰封神;
有本子、有導演,沒個好演員,影片一般不會太出彩。
《萬里歸途》的成功之處在於,用一幹好演員,講述了一個中國好故事,一個中國駐外使館好故事,一個中國駐外使館平民英雄的好故事。
演員張譯,把一個家庭遇到困難、平時有點刻薄、遇事足智多謀、關鍵時候敢於擔當的平民英雄給演繹的入骨入肉、形象逼真、生動感人;
演員王俊凱,在國外撤僑的國家行動中鍛鍊成長,把一個中國年輕外交官的實踐歷練、心路歷程給以圓滿展現。
使館大使、政務參贊、國企經理、普通員工等,老戲骨青春勃發,小角色精彩紛呈,煞是好看,煞是出彩。
看完《萬里歸途》,心緒久久不平。
此生無悔入中華,來生還做中國人!